阮懷妹_作者
2017.09.21.
打開App
從一個人的朋友圈,就能知道ta的思維高度,ta的總結能力,ta到底花了多少心思打造自己的社交名片。
圖片發自簡書App
如今的朋友圈,早已改名為陌生人圈。
百草叢生,微商遍野。少看一會,真正朋友的信息就會被鋪天蓋地的廣告和諧掉了。
經常遇到的情況是,發了一個朋友圈,點贊的都是微商。
真的朋友升遷了、跳槽了、結婚了、生子了,你懵然無知地問:啥時候的好事啊?他反問一句,你沒看我朋友圈嗎?
是的,這就是這個互聯網社交時代的變化——朋友圈是需要打理的。
用得好,它就是一張你的身份名片。
用得不好,那就是上廁所時一個手動消除小紅點的強迫癥而已。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最近跟一個游戲公司的創始人吃飯,聽他講了一個慘痛的教訓。
因為這個創始人做技術出身,不善交際,平時忙得連飯都吃不上;
加上有點心高氣傲,看不慣朋友圈里其他營銷人吹噓自己的公司,于是干脆就把朋友圈關掉了。
關掉的之后的某一天,他的程序員告訴他:老板,我聽說市場上有一個競品快要上市了!
只憑著一個人的提醒,他并沒感覺到這個競品的威脅有多大,依舊我行我素,根本沒有考慮把項目提速。
兩個月后,他團隊制作的游戲準備推向市場的時候,競品早就已經鋪天蓋地都是了,連抄襲的作品都已經問世了。
他的程序員說,你沒發現朋友圈早就被這款游戲刷屏了嗎?
他愕然了,對哦!朋友圈,他早就遠離了這個是非之地。
當他再打開朋友圈的時候發現,
大概兩個月前,已經有游戲圈的朋友提及最近玩了一款競品游戲的初級版本。
大概1個月前,一個去了騰訊的前同事說在測試一款類似的游戲。
大概半個月前,好些目前就職在競品公司的員工,也都是他的前同事,都轉發了一些這個競品的公關稿。
其實,只要他嗅覺敏銳一點,多點留意朋友圈里的動向,早就會放下傲慢自我的態度,運籌帷幄提前安排自己的游戲上線。
結果,因為已經輸了先發優勢,他只能再花了3個月重新把游戲升級改版,才得以把游戲賣出去。
而那3個月的人員研發成本,他支付了100萬。
?
圖片發自簡書App
老好人錯在哪兒了?
這位創始人關閉朋友圈的原因代表了大部分關圈人的心聲——秀炫曬和廣告有什么好看的,再見!
說再見有什么難的?難的是看透朋友圈的本質。
朋友圈無非就是個信息圈,但凡信息,都是需要篩選提煉的。
一刀切關閉它,那是高冷;一條不漏,雨露均沾那是閑得慌。
那該怎樣提煉出對自己有意義的信息呢?比較有效的方法,是按“150定律”做出選擇——
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鄧巴(Robin Dunbar)提出“150定律”,即鄧巴定律。該定律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絡推斷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 148 人,四舍五入大約是150人。
只篩選出對你最有意義的150人,其余都選擇“不看他的朋友圈”。
這才是具備戰略高度的懶惰,也是具備高冷姿態的勤奮。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朋友圈除了是信息圈,還是個人名片圈。
資深人力資源總監Amy跟我說過一句至理名言:什么背景調查,都是從一個人的朋友圈入手的。
Amy曾經在科銳等國內優秀獵頭公司做過,后來也在企業做HRD,深諳背景調查的重要性。
她跟我分享了一次用朋友圈做候選人背景調查的經驗。
那是一個行政經理的崗位。她翻看了候選人的朋友圈:以生活為主,觀點不多。對公司活動做了蠻多的轉發。
證明這個人過往以執行為主,思考較少,但對公司也比較忠誠。
在一個帖子的點贊里,Amy發現了自己一個熟人的身影。這下好了,可以通過熟人了解一下她的為人處世。
聽完,我深深覺得,朋友圈實在是一個個人名片,一定要慎重對待。
還有就是,做HR的都是福爾摩斯。
這個福爾摩斯還跟我說過:看一個人的朋友圈,基本就知道他拿多少工資。
這么神?!
是的就是這么神,如今社會不僅僅是光靠打電話就能了解一個人的現狀
如今能夠讓人有信任感的,通過朋友圈就能對一個人的信譽度有夠強的了解,你試試每天對于自己的生活進行堅持分享半年以上,那么你這個人在朋友圈的信譽度絕對是能夠說一不二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朋友圈心得導師
如想得知更多信息,請掃二維碼,驚喜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