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在
作者 :? (美)舒爾? ? 、迪吉若尼
作者簡介 :? 默娜·B.舒爾,博士,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美國亞拉尼大學心理學教授。
學習目標:? ? 通過學習“培養孩子社會能力”的好方法,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助力。
自我總結:? ? 如果讓我總結自己的社會能力,那我必須得承認我沒有這方面的才能,驀然回首真佩服自己能囫圇的混跡在這高手如云的競技場。
課前分析:? ? 社會能力是指人在脫離家庭環境后,面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力和技能發展。
外界的環境雖不是洪水猛獸,但那刀光劍影也足以使人三魂沒了七魄。
要生存就需要具備摸爬滾打的技能和降妖除魔的魄力,才能給自己爭奪出一個立足之地!雖然我說的有些慘烈和悲觀啊,但不是說要對自己下手狠一點嘛!
我能對自己狠,但對孩子絕不忍心讓他們遭受外界的抨擊和蹂躪,所以我要學習從小培養他們的社會能力,讓他們懂得如何去融入外面的世界。
學習內容:? ?
舒爾博士提出的“我能解決問題”法,以教給孩子解決沖突和與人相處的思考技巧為核心,簡稱ICPS。
這個方法不是由老師和家長告訴孩子怎么想或是怎么做,而是通過游戲,對話和活動等獨特的方式教給孩子自己學會怎樣處理問題和人際關系之間的沖突。
成年人的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離不開各種各樣的問題和人際關系的往來,但處理起來的結果卻大相徑庭。
其原因就是社會能力的強與弱,也反映出在兒時,接受“社會能力”教育的程度和鍛煉。
那么,教給孩子學會“我能解決問題”迫在眉睫!
幫助孩子思考問題
幫助引導孩子分析事情發展的來龍去脈,不持偏見態度定義結果,保持中立讓孩子自己思考厘清是非。
1、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比如孩子和小朋友吵架了,回家跟我說:“媽媽,小朋友欺負我,我不喜歡他。”
以前我會這樣說,“他就是愛搗蛋的孩子,你不喜歡那就不要跟他玩了。”
(家長不想理解孩子,而且完全替孩子思考)
ICPS:
我:“你知道他為什么欺負你嗎?”(引導孩子思考找原因)
孩子:“不知道”。
我:“你想想他肯定是有原因的,他之前在干什么?”(引導孩子思考經過)
孩子:“嗯,大家都在玩玩具,他總想玩我們的玩具,沒人給他,他就動手搶,小朋友打了他。”
我:“然后呢?”
孩子:“然后,他就搶我的,我的就被他搶走了。”
我:“那他沒玩上想玩的玩具,又被人打了,他的心情還好嗎?”(引導孩子思考別人的感受)
孩子:“不好,要是我就哭了。”
我:“那你了解了他欺負你的原因了,他是因為沒人跟他玩后很生氣,就轉移到了你身上,你想想你當時怎么做他就不那樣了。”(引導孩子找出真相,討論問題的處理方法)
教會孩子處理問題,相信孩子有能力解決,你的放手是他邁出的第一步。
2、字詞游戲
這個很有意思,沒想到我們每天不知道要說多少次的字詞會有這么大的威力!
通過有意識地教會孩子使用下面的六組字詞,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多種選擇的思維方式,教會孩子觀察行為之前之后的區別,這樣孩子才會知道自己的行為是會對他人造成影響的,從而敢于自己解決問題。
①是/不
②和/或者
③一些/所有
④之前/之后
⑤現在/以后
⑥相同/不同
我覺得孩子掌握了這個方法后,他們對問題的分析和理解就會很透徹,解決問題也就輕而易舉了。
我們看輕輕家五歲的女兒是怎樣學而致用的。
孩子在幼兒園的淘氣堡里和小朋友玩耍時起了爭執,然后兩個小朋友就扭打在一起。
這時那位小朋友的家長連忙跑來過來,邊拉住輕輕家的孩子邊說:“不要打架嘛”。
由于孩子被拉住,動不了的同時還被對方小朋友抓了幾下。
大人的不問緣由偏袒一方,使孩子很受傷,她不高興地對小朋友家長說:
“你這樣做是不對的!
你都不問我和她是怎么回事,只指責我一個人。
然后你又把我一個人拉住,導致她后來又抓了我。
如果你當時把我倆一起拉住,那么她就不會再傷害我,你這樣對我是不公平的。”
孩子的義正言辭博得了周圍家長的一片掌聲,小小年紀就能明辨是非捍衛自己尊嚴,是何等的厲害!
這就是字詞法解決問題的高明之處。因為學習了解了這些字詞間的意義,使孩子會去思考面臨的問題,所以也是孩子能看清事實真相的原因。下面還有更高級的字詞組合,已經跟孩子合體了哦!
3、更多的字詞練習
①合適/不合適
②如果/那么
③可能/或許
④為什么/因為
⑤公平/不公平
4、理解他人的感受
討論感受,和孩子討論他自己以及別人的感受,而不是評判孩子的感受。
在孩子受委屈時,我們總是站在自己孩子這邊,去指責對方(貌似和上面的那位媽媽一樣啊)。
“人都是自私的”!殊不知,就是這句話讓我們明知自己錯了卻還在無理辯三分!
想要正確的處理人物關系,我們就要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在出現沖突時,多想想對方的感受,孰是孰非用溝通來解決。
5、尋找多種解決辦法
問題有種種,能解決的方法也有很多,要學會靈活應對。
尋找解決方法的步驟,當孩子和他人發生矛盾,家長可以用一下步驟:
①問題是什么?(你們現在出現了什么問題?)
②感受如何?(你們倆的感受如何?分別是什么感覺?)
③怎么辦?(誰有辦法讓你們倆都高興?)
④寫出這些辦法
⑤如果不管用,那么我可以試試不同的辦法,直到找到解決辦法。
⑥告訴孩子這個為就叫做(分享)、(寬容)、(協調)……
6、考慮后果
處在復雜的問題當中,我們成年人有時也會一籌莫展,更別說是孩子,當局者迷嘛!
如果真是難以定奪,那就教孩子學會考慮后果。
去假設如果……可能會發生什么,幫助孩子想象各種可能的后果。
今天中午姑娘要去參加同學的生日會,下午兩點還有英語課,姑娘就跟我商量讓我1:40去接她,她想多玩一會。
我跟她說:“如果我不提前十分鐘到,萬一路上車多,或者有事耽擱一會,你都有可能遲到,要是遲到了老師就不會給你發維爾幣,你是想多玩十分鐘還是想早到自己決定吧。”
她想了想:“那你還是提前十分鐘出門吧”。后來我還沒到她就已經出來等我了。
有了對后果的想象,孩子就會了解,自己如果做了某種決定后,后果卻是自己最不希望看到的,那他自然就知道自己該怎樣處理了。
我整理完“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后感覺收益很深,反思自己這方面真的很欠缺,有些方面都不及孩子。
孩子看似天真無邪的背后,其實時刻在洞察著這個世界,我們想讓他成為什么就要讓他看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