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日本美學,從“幽玄”、“物哀”、“寂”開始

文|輕禪

美學,嚴格意義上說是哲學的分支,其起源也是西方國家。如果讀黑格爾的《美學》一書,不難發現美學涉及范圍甚為廣泛,包含文學、藝術、繪畫、雕塑、音樂等方面。西方美學注重的感官的體驗,但西方美學的理念傳遞到東方國家,因歷史、文化、環境等因素漸生出獨有的特色與意境。

對日本而言,從最初于明治初期從歐洲引進“美學”到“日本美學”誕生,經歷了半個多世紀。自這之后,日本人逐漸將自身的審美體驗、審美意識以及相關文藝作品融入到美學中,才生出了“日本美學”。了解日本美學,離不開三個關鍵詞“幽玄”、“物哀”、“寂”,關于這三個關鍵詞,大西克禮于《幽玄·物哀·寂》一書中進行了詳細分析與闡述。他不僅解釋了“幽玄”、“物哀”、“寂”的美學深意,還重點梳理了這三個關鍵詞的由來,這一切與日本的歷史、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幽玄”最初是從和歌,連歌中漸生的。要理解“幽玄”,首選要明白其研究對象,如何被掩藏、被遮掩,使其不顯露;因其遮掩、不顯露從而產生了一種朦朧之感,有著微暗、薄明的意味。而微暗相伴的是寂靜與深遠,這是需要用心去體驗的,這種深遠之感并非距離與時間上的,而是一種特殊的精神上的意味。這種需要用心去體驗的寂靜與深遠,仿若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有了一種神秘感與超自然感。

簡單說來,無論是詩歌,還是和歌,其語言都是簡潔的,它們用最簡練的語言,表達了最深沉的情感。日本的和歌用詞很少,但意境卻極其深遠,由此產生具有“幽玄”特色的日本美學也是正常。其實,從日本的文學作品中也不難找到“幽玄”的身影,之前看竹久夢二的詩歌《門》,一幅圖中,一個小男孩站在門口,猶豫要不要走進家門,他希望得到媽媽的安慰,卻又害怕爸爸的訓斥。其圖的寓意遠在圖外。再如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贊》,“陰翳”與“幽玄”也有異曲同工之處,皆是表達了一種意境,幽靜而深遠。

“物哀”所表達的并非是“哀”原本之意,其代表的情感更為豐富,“高興”、“有趣”、“憂傷”、“愉悅”都包含在內,其中“物”是研究對象,“哀”是所表達的情感,是對“物”所感觸的情感,但又并非主觀的情感,發展到一般意義上的美學,有種超脫于主觀自我,感悟人生無常的意味。

這一日本美學元素的誕生跟日本當時的社會發展有關,其主要是針對貴族的。平安朝時代的日本政治上不存在動亂,當時的各種制度趨于完善,以藤原氏為中心的宮廷貴族榮華奢侈,當時的女性也是知性的。可這種華麗、悠閑、明朗中卻隱藏著斬不斷的哀愁,再加之佛教的厭世觀、無常觀,難免讓人感慨人生無常。雖然“哀”不只是指代一種情感,但從歷史角度來看,多少還帶有一絲哀傷的情緒在內。

若是看日本電影,總給人一種唯美的感覺,可唯美過后卻有淡淡的哀傷,巖井俊二的《情書》如此,今井夏木導演的《戀空》亦是如此。我想這大致是融合了“物哀”這一美學元素在內的原因吧。

至于“寂”,這一個字也并非只有寂靜的含義,它和“物哀”一樣,意義甚為復雜。《幽玄、物哀、寂》一書中提及“寂”有“寂寥”,“老”、“古”,“然帶”之意。其中,“寂寥”有孤寂、孤高、孤傲的意味,這與日本古代天才詩人及藝術家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寂”本身就是從俳諧與茶道中而來,這些俳諧連句來源于天才詩人之手。這種孤寂之中又隱約透出詩人的單純、淡泊與清凈,進而發展出來一種遠離塵世,追求自然清寂的一種美學思想。

看如今日本的茶道,也能從中領悟出“寂”的意蘊來,品茶需要寂靜的環境,于忙碌中讓心平靜,才能品出茶的韻味。我更認為,品茶品的不是茶,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追求寧靜的心。

縱觀“幽玄”、“物哀”、“寂”,雖然這三個關鍵詞所指代含義不盡相同,但都有一種存在于語言之外的美感,是一種需用心去體驗,用心去追求自然寧靜,閑散安逸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跟日本歷史有關,但即便在今日,日本人在忙碌之余,仍然追求一種所謂的生活美學,這種生活美學是每天給心一段安逸的時間,去體驗工作之外生活的美好。日本的插花藝術之所以盛行,我想跟生活美學是有所關聯的。

日本美學發展至今,已經漸漸形成獨有的特色,了解日本美學,離不開“幽玄”、“物哀”、“寂”這三大關鍵詞,而了解這三個關鍵詞,《幽玄、物哀、寂》這本書最為合適。當然,了解了“幽玄”、“物哀”、“寂”之后,再去看日本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這種感受也是需要用心去體會。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