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日,跟之前公司的幾個朋友吃飯。自打我跳槽出來創業之后,跟他們聚的很少。彼此寒暄后,他問到我的近況,我說天天就是瞎忙,東奔西走的。
問了他們,他們都是幾乎統一的說辭:反正就是那個樣子吧,不好不壞,每天的日子都差不多,就是感覺特別沒勁。
然后席間我們喝啤酒擼肉串,他們從頭到尾的語言里都伴隨著一些郁悶,不爽。詬病公司的用人制度,詬病領導一天到晚沒有事情瞎折騰,用屁股指揮;詬病很多人站著茅坑不拉屎,無所事事卻待遇豐厚;不爽他們每個月守著那點工資過日子。
反正就是一個字:憋屈。
我說你們穩穩當當,朝九晚五的多好啊。不像我們,天天睡不好覺,天天心里都慌,天天都要為了下一頓飯操心,隨時都有破產的可能。
他們說:你是從我們公司出去的,你自己說說,朝九晚五的生活,除了給你一點心理上的安穩感意外,還有啥?
我無力辯駁。
2
我在當年大學畢業的時候,內心里無時無刻不在期待著安穩感。我小時候家境貧苦,吃了太多苦。父母外出打工,跟著工頭到處做工程,一個工地一個工地的遷徙,我也跟著學校換了一個又一個。吃著最差的菜,穿著最破的鞋,學費每次都是到處借,到處拖。因此,我內心里對安穩有了一種骨子里的渴望。
所以,畢業后我幸運的進入了還算不錯的公司,當時的同學們也羨慕,父母也替我高興。畢竟,在如今這個就業壓力異常大的時代,能進到一個大公司,一生的安穩就算有了保證。
在我們中國,穩定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成了壓倒一切的東西。或許古語有言:不患貧而患不安,千年的傳統意識深深的在我們的心里留下了烙印。
記得剛進公司的頭一兩年,內心真實是安穩的,踏實的。早上9點上班,中午十二點后到兩點可以休息,下午5點半下班。平常加班也少,中午公司管飯,伙食也不錯。逢年過節的,公司也會發點日用品,毛巾啊,洗衣粉啊。過年還發點年貨之類的。然后為才進公司的同事準備的有職工宿舍,租金非常便宜。
那個時候,心里真是安穩。工作壓力不是很大,當然自然而然的工資也不會高,一個月就一千多元錢,相對那些什么大國企,外企的人來說福利待遇不能同日而語。但是看著身邊的同學們那樣的顛沛流離,為工作,為住所到處奔波,心里有一種很強的滿足感,甚至有一絲絲的優越感。
這種滿足感和優越感,帶給人一種莫須有的興奮和痛快。但是那個時候內心并沒有想很遠,也沒有思考以后的人生和職業怎么走。反正就在那種朝九晚五,有條不紊的環境下,愜意的,悠然的生活著。
安穩這個東西好處在于讓你心里踏實,壞就壞在,他會讓你陷入一種假象,認為這就是人生最佳的結果。而時間,在安穩的狀態下,就顯得特別的寬裕,也流逝的特別快。
我就這樣,安逸的度過了職業生涯的第一個七年。
3
在我快要滿30歲生日的頭一個月。有一天早上起來,我突然發現心里很不爽,是那種 ? ? ? ? 極度壓抑的感覺,及時突然這目前的狀態膩了,非常不想去上班。
在最開始的時候,我以為是自己遭遇了職場“七年之癢”。于是我試著去調節自己。可 ? ? ? ? ?是,越到后來,越是無法克制內心的那種壓抑。以前感覺理所當然的工作突然變得那 ? ? 么的無聊。曾經的那種安逸的狀態,在那一刻讓我覺得是那么的恐慌和厭煩。
每天早上坐在電腦面前,我就對接下來的這一天感到厭倦。開會的時候,我基本上全程走神。上頭交代下來的任務,內心突然是那么的抵抗。辦事效率變得非常的低,情緒也很低落。
晚上回到家里,整個人就感覺像是一個抽空了靈魂的皮囊。然后第二天早上起床時,也是極度的不想去上班。有時候忙起來,或者跟同事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那種內心厭惡的感覺會短暫的消失,但是每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那種感覺會迅速的占據心頭。
借用年休假的機會出去調整了下,希望這只是一時的不快。可是等到重新回歸工作中,仍然是找不到狀態。我也試著跟其他同事聊天,希望能夠找到一些開解。可是他們都跟我不在一個頻道上。他們說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是好日子過習慣了,就想要瞎折騰。
我開始也懷疑自己是瞎折騰,是好日子過慣了。我一次又一次的說服自己去調整心態,去努力的面對這每天波瀾不驚的生活。可是內心,就是無法平靜。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一個月,一直到我30歲生日那天。那天早上,我在公司的園區看到幾個五十幾歲的老員工。他們頂著一頭半花白的頭發,稍稍的弓著背,肩上斜挎著包,見到了領導點頭哈腰。他們放聲的大笑,眼睛里閃爍著活久見的那種世故。
我突然意識到:他們也許就是二十年后我的樣子。那一瞬間,我的心里涌現出一種莫名的寒意。
于是我開始梳理我過去七年,過去的2000多個日日夜夜的歷程。我發現,自己真正有用的能力沒有學到多少,與社會卻漸漸的脫節了。在我的那個小圈子里,我的見識,我的思維極度的落后于時代。我近乎成了一個完全脫離不開目前環境的準職業廢人了。
這種覺悟,讓我突然對朝九晚五的這種安穩產生了莫大的抵抗。
我真的不想讓我的職業生涯,讓我的人生,就在這種毫無意義的狀態下持續。你奮斗,可是他們論資排輩。你不奮斗,就白白虛度光陰。朝九晚五的日子就像溫水煮青蛙,無形中扼殺扼殺了我的斗志,奪走了我的精氣神。
所以,在過了30歲生日的第二天,我就下定了決心,我要作別這種安穩的,朝九晚五的日子。
4
人生的很多時候,下決定都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在這種關系到一生職業發展的時候。
要跟目前的這種安逸說再見,痛快的劃清界限,說心里話,非常的難。但是我自己內心也清楚的知道,從這種安穩狀態下離開,可能最開始會不適應,也許會后悔一時;但是不離開,注定會后悔一生。
后來,偶然讀到羅曼羅蘭的文章。他說: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以后的余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復他們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有的人看似活了一輩子,其實只活了一天。因為他們的一生都是那一天的重復而已。
突然間,心里有了莫大的勇氣。
于是,果斷的在年底辭職,與幾個朋友搞起了藝術培訓的行當,加入了創業的大軍。創業的日子委實是煎熬的。不知道項目能不能成功,不知道我們那幾個人能夠支撐幾天。到處奔波找場地,找老師,發傳單找生源。
很多個時候,真心是累。吃飯都是吃最便宜的,想要把每一分錢省下來,但是那種充實,那種對未來的期待,真心是我過去的7年中從來沒有體會過的。
當我們收到第一個加長打來的咨詢電話,當我們迎來第一個上門咨詢的小朋友,當我們的少兒書法班開第一堂課,當我們培訓的孩子拿到所在區里第一個獎,當我們掙到人生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
心里的那種痛快,真的是無法用言語體會。
馬云在談到自己當年創業的原始動力的時候,說了這么一段話:“我發現我今天回過頭來想,我看見很多年輕人是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晚上出門之前說明天我將干這個事,第二天早上起來仍舊走自己原來的路線。如果你不去采取行動,不給自己夢想一個實踐的機會,你永遠沒有機會。所以我稀里糊涂的走上了創業之路。“
5
然而我的這些感悟和心得,沒有一點兒鼓動別人去放棄目前生活,而盲目的轉入到創業的意思。朝九晚五的生活本身沒有任何錯,中國一半以上的職場人士都是過著朝九晚五的日子。
并且我也知道,正是因為了有規律的朝九晚五,很多人才可能有寬裕的時間出來陪家人,陪孩子,或者發展自己的興趣。朝九晚五的安穩日子,同樣可以支撐起我們美好的人生。
朝九晚五的安穩生活,本身沒有錯。如果你非要說他有錯的話,也就是可能會讓你產生一種“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的矛盾感覺。或者對那些天生不安分的人來說,會讓他們覺得無聊和壓抑。
因為我本身是不安分的人,所以朝九晚五對我來說不可接受。但是對于我的那些習慣了安穩生活的同事們來說,他們今天跟我說日子沒勁,看不到前途,但是他們鐵定不會走的。領導的一句“放心,機會總是有的”之類的場面話,又能夠讓他們安安靜靜的混好幾年。
因此,我可以斷定,再過三年,我再約他們出來吃飯,他們照樣會發牢騷,會罵娘,但是他們永遠不會產生離開目前的狀態,去嘗試一下其他生活的可能。他們享受的,就是這種端著碗吃肉,放下碗罵娘的快感。
所以,我每次看到一些文章中所流露出來的,對那些享受安穩工作和生活人不屑的思想時,我常常是不可理解的。在那些人的觀點中,人生,貌似只有不斷的折騰,只有不斷的變,才叫人生。否則就是對人生的褻瀆或者浪費。
我極度的不認同這種觀點。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關于人生道路的選擇,做了精辟的闡述。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也就是說,有的人喜歡“晤言一室之內”,有的人喜歡“放浪形骸之外”。人的一生,有種種選擇,只要“欣于所遇,快然自足”,自己認同自己的那種職業生涯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且能夠從中獲得滿足于快樂,對其個人來說,就夠了。
所以,你住千萬豪宅心里爽,有的人擠在四十平米的小房子里也快活;有的人開著幾百萬的跑車感覺人生成功,有的人騎著自行車晃悠也覺得生活幸福。有的人不拼命的奮斗就覺得浪費人生,而有的人卻覺得,折騰,才是對人生最大的不敬,他們尊崇生活本來的節奏,與世無爭,心安理得。
所以,既不需要喝雞湯,也不需要打雞血。你瞅準的路,就走下去,這一生,準沒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