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舊的一年結束,年前大家應該都身處于各種年度總結與考核之中。公司一般都會要求部門主管,對成員進行考核的結果,分出優良中差幾個層次來,以此希望對團隊進行更好地績效激勵。等級為中差的人總是會有,萬一你我就在其中,心情自然不會太好。想想自己也很努力,班也沒有少加,自己干的活也不少,雖說中規中矩,但也不至于給個中差吧。委屈中帶著些憤恨,吐槽著自己主管的同時,心想著過了年就跳槽,換個能賞識自己好領導,好團隊。
這兩三年帶團隊的過程中,同學們這種困擾也見了不少。為什么自己與主管之間會有這樣的認知偏差?我想從一個團隊管理者的視角,簡單說說我看到的兩個主要問題,以及個人認為比較合理的應對解決辦法,如果正有此困擾的同學,或許可以適當參考。
缺少階段性總結與思考
有些同學也提到,平時自己感覺也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到績效自我總結的時候,發現感覺真的沒啥好寫的。的確,平時工作中有太多瑣碎的事情,公司與團隊越大,這種瑣碎的事情就越多。
發現很多同學一邊吐槽瑣碎的事情多,工作忙,一邊又逆來順受接各種各樣的任務。“沒有辦法,這是我的工作,任務不得不接”,當問及為什么要接很多任務的時候,一般會得到這樣的解釋。我們可能平時忙的既不看身處產品的發展方向與動態,也不在意自己所處團隊的發展情況。
我們雖然真的很忙,但貌似自己也樂于沉浸在這種很忙的狀態中。
忙讓大腦沒有空閑,能讓我們感覺到充實,但這可能是一種錯誤的幻覺。
不究成效的忙碌,能讓我們困擾、以及苦于思考卻沒有答案的問題找到了一個漂亮的理由得以拖延。
還是要學會聰明地工作,在產品與團隊發展的不同階段,要更多地觀察與思考,要學會制定不同的工作方式與策略。
缺少主動匯報
有很多同學性格偏內斂,不太善于與他人溝通與表達自己的想法,遇到自己的主管,甚至多多少少還有些發怵。平時喜歡自己蒙頭干活,心想著自己做的事情,自己的主管一定會看到。主管布置一個任務,如果后面不問,自然也不會想著去匯報自己工作的進度與成果。平時和自己的主管缺少主動的交流,有些甚至只有在績效溝通的時候才進行一次正式的談話,這是一種非常糟糕的工作模式。
事實是,你不說,沒人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你的工作成果不是那么顯著與突出,你不說,也沒人清楚你的成果究竟有何與眾不同。
不管你愿不愿意,嘗試階段性地主動找主管交流,除了匯報自己當前手上的一些工作進展和成果之外,還可以聊聊自己的困惑或者一些新想法,聽聽主管的意見和建議。一來主管陸陸續續會知道你最近在做什么,以及做得怎么樣了,二來主管的意見和建議可以及時幫助你,判斷自己當前的工作方式和方向是否正確。
做好上述兩點,是你績效成為優秀的充分條件,績效優秀的必要條件則是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產品與團隊中做出突出表現與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