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逐漸成為傳播媒介的主流,網紅的誕生也就成為必然,這就和電視時代衍生出影視明星的情況類似,所以廣泛來講一切在互聯網平臺上火起來的人都可以稱之為網紅。只不過網紅經濟的產生就稍微緩慢一些,它的形成前提是網紅尋求變現成為普遍意義上的現象,這也就決定了它存在的根基是將人氣轉化為價值。
最早的網紅其實可以追溯到互聯網接入初期,眾多文學網站和社區催生了以思想和文筆見長的“互聯網人”,比如中文互聯網第一讀書社區榕樹下,曾經匯集了安妮寶貝、韓寒、寧財神、郭敬明等一批相當早的成名作家,而天涯風生水起之時他們又混跡于此,為其創造了“最有人情味的社區”。
雖然這并不是現在狹隘意義上的網紅,但明顯可以看到這個時期的名人,同樣是借助網絡媒體獲取粉絲,只不過更傾向于使用純粹的文字信息表達,這對應的反而正是以文字交流為主的社交方式。
2010年以后,微博和微信的相繼來臨除了涌現出一批入駐較早的明星達人和大V,還使得網紅群體從精英化逐漸轉向平民化。一方面是因為社交平臺的變化直接推進了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各類營銷或內容生產賬號層出不窮,尤其是各大平臺的助力,致使自媒體的門檻不斷降低。不過現在能真正擁有海量粉絲、流行于普通網民的自媒體“網紅”愈加減少。
另一方面,這個時期的網紅產生,顯然已經不是憑借內容輸出這種單一途徑,外貌、惡搞、言辭犀利等皆可以成為以“奇”致勝的方法,因而網紅的人群數量呈現指數式上升。同時也正是因此,網紅開始推動自身積累的名氣轉向商業價值變現,通俗意義上的網紅經濟應運而生,而且電商網紅、自媒體網紅等分支也意味著,網紅經濟在向縱深垂直方向發展。
隨后短視頻和直播的風口漸起,這種全新的社交互動方式,可謂是推動網紅經濟走向發展巔峰,當然背后不僅是移動互聯網普及帶來的改變,更是因為網紅泛娛樂化的趨勢更容易吸引網民的關注度,尤其是全民直播時代的火爆,即使是稍縱即逝,也使得“網紅”一詞深入人心,成為2016年資本競逐和市場追捧的集中對象。
且不論網紅變現的難題,單從人氣累積或者暴漲的時機來看,無論是曾經的微博大V、自媒體大V還是如今的短視頻網紅、直播網紅,背后或多或少都對應著一次次風口的掀起,甚至可以換句話說,這些社交平臺的產品更迭孕育了一批批風格各異的網紅群體。只是當這些風口次第回落,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被暴露出來的網紅經濟的真實面貌。
當然,網紅經濟發展至今少不了政策指令的干預作用,尤其是近兩年互聯網經濟的風云變幻,都跟其有直接聯系,也同時直接切斷了網紅的進階之路。
一則直播網紅的扼殺是因為其漸趨低俗性的錯誤方向,這令網紅經濟接觸了政策底線,二則涉及到內容輸出的短視頻、自媒體等形式,近來因為思想意識的抓緊而變得更加如履薄冰。所以現在想來,也唯有只能飽口舌之欲的美食和互聯網的結合,才不會遭致飛來橫禍似得的政策風險,由此短視頻網紅和直播網紅讓位于美食網紅。
不過縱觀這些沒有風口支撐的美食網紅,喜茶、鮑師傅等皆稍縱即逝,而且更多的只是小眾范圍的火爆,所以網紅經濟發展到這個階段,是不是代表著一種衰退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