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要有所感悟

隨手打開大弟弟的每日讀書打卡,聽聽他最近讀得怎么樣,細聽之下,他在讀的過程中有幾處停頓,還在重復了幾個概念,比如蘊、界、處、緣起,十二有支等,我就知道這些概念對他來說還是很陌生的。等聽完今天的打卡,就跟他用微信聊了一會。

我問他這幾個概念是不是不知道怎么回事,他還在疑惑,今天讀到了這些,怎么就問到這個了呢?我說正是聽你讀的才問的。

大弟弟說今天寫了一篇感悟的日更,就是寫一寫最近讀這本書的收獲。這本書太好了,這次就先把別的書都放一放,這本書要先粗讀一遍,再細讀一遍,然后再一個字一個字地摳,至少三遍。

他繼續說著,自從2008年接觸心經,到2012年能夠背誦下來,一直到現在每天默寫一遍,卻不知道這二百多個字到底在講什么,就拿開頭觀自在來說,一直就以為是觀世音菩薩,還有五蘊是什么,根本就不知道。看了這本書,好像打開了蒙在自己心頭的紗布,總是有“噢,原來是這么回事!”的感觸從心底里發出。

我告訴他,我在讀書會分享的時候,也總是提到,大家讀書不要去用頭腦去記什么東西,因為那種記憶就會變成知識,而一定要找到讓自己的內心為之悸動的地方,在讀的時候,內心忽然明白了什么,可能說還說不出來,這種悸動就會打開內心封閉的東西,讓自己的心越來越明亮。

我們總是在提倡著讀書,而讀書一定要找到與自己有緣的,有緣的就是一讀就讓自己內心生起喜悅的,生起感悟的書,只有這樣的書才會改變我們的認知。因為那一陣感悟就會撬動內心堅固的東西,明了的東西就會變成自己的。

回想自己讀書的過程,每當讀到一本書,只覺得喜歡,粗看之后卻什么也記不住,再看就會有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而且無論多厚的書,讀下來就會覺得理就是那一個,通一個則全通,剩下的就是如何讓自己的這種感悟穩固而持久。通過反復地讀,那種入心的感覺就有了,就像腌菜一樣,時間久了也就入味了。

我肯定大弟弟的這種思路很對,因為書中也說要定位,要置心一處,這種安住于書中的內容也是很好的調心方式,因為內容是關于心性的,讀進去,悟出來,就會遇見一個全新的自己,這個全新指的是觀念與認知,更是一種生命品質的根本轉化。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