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飲食男女》,第一感覺是:我的天!
看到后來,感覺是:真好!
開場幾分鐘的做飯戲,精彩程度自不必說。第一場吃飯戲結束,中途老朱被叫到飯店幫忙,忙活完以后坐著和老溫說話。
老朱說:這些孩子我一個都不了解,我也不想了解,養大了,隨她去吧,就像燒菜一樣,菜上桌了,一點胃口都沒有了。
這臺詞真是絕了,立刻對編劇有了好感,事實表明,全片的臺詞全都穩定的保持在這種水平上,是我看過的電影里,臺詞特別出彩的一部。
編劇大人給跪了。
飲食男女的片名聽上去挺現代的,實際語出《禮記》,飲食——食物,男女——男女之事。本片用了這個名字,走的是簡單粗暴,不解釋,請看官自行領會的路線。
李安真是厲害,這兩樣東西放在一起拍,竟讓我對后者完全不感興趣,全部注意力思想都在食物上。這是我看過給食物的“戲”最多的電影。我說給食物戲份,是說真真正正是在做食物,不是現在電影和綜藝里流行的,拿食物作秀,然后再加一大堆“走心”旁白。
好就好在,《飲食男女》里的飲食就是飲食,功夫就是功夫,也有人情,但都煨在食物里了,后來即使沒人吃,一件件打包、倒掉、摻和著人世間的嘮叨,但食物還是食物。
這樣的菜才好看,這樣的戲才入味。
很有意思的是,里面演的是家庭戲,可上桌的菜道道是精工細作,老朱當然是個頂級大廚,但導演這樣的安排難道沒有別的深意?現實生活里,我們幾乎不會如戲里這樣做飯,但有意思的是,我們也不會覺得這戲有違和感,反而是看得有滋有味。這是觀眾的飲食心理,導演知道觀眾一定愛看。況且在中國,吃飯是本來就是件很重要的事,很有儀式感。它代表一個家庭的和睦,飯桌更是一個家庭成員間相互溝通的主要場所。吃飯,可以有太多隱喻,可以有太多言說和不可言說。
據說,美國人的家都很大,餐桌也很大,但食譜很簡單,常常是燉一鍋肉湯,然后吃一星期,配著面包等……呵呵,如果這戲放在美國去拍,就會讓人不舒服。
中國的家庭,是有濃濃的煙火氣的。
煙火包裹著一個家庭,但人是在變化的,人長大了,精神就要分離,這煙火里就有了分野,卻互相都不說。
電影的又一個絕頂好看之處在于,它用一種調侃的、幽默的手法洞悉了中國式家庭的現狀。
我最喜歡的幾處剪輯是,三女兒和大女兒在飯桌上宣布了自己的“好事”,緊接著一個一家人在門口目送女兒被男朋友帶走的鏡頭,真是有意思極了,把生活的那種無奈和戲謔拍的淋漓盡致,笑過之后又讓人很惆悵。
很少有電影能把“荒謬”表現的如此準確,能讓人由衷的笑,也能讓人沉默著頷首。比如老朱給姍姍送午飯,比如家倩偶然發現姐姐的“戀愛”原來只是自己的一種想象,覺得無比荒謬想跑到男友那傾訴,結果卻發現男友正和另一個女人OX這件更荒謬的事。
從個體來看,每個人的人生都像鋒利的刀片,但捏在一起的生活總好像又有那么多鈍感,很遲鈍:溝通也遲鈍、吃飯也遲鈍、戀愛也遲鈍、接受什么新事物也遲鈍,導演精準的抓住了這種“鈍感”,通過鏡頭把它表現出來,效果是:很有趣、又很無奈。
老朱本來“無味”,到最后,變成了“有味”。味道在這里是一種隱喻,食物的味道原本和人生的百味有著相通的道理。
而這部戲里也真是有“百味”的,食物就像是這些滋味的外化:大姐不可思議的“逆襲”,找到了好年輕好陽光的男友,最后還為了她去受洗;三女兒撬了別人的男朋友,愛情有時就是那么不可理喻;反而是事事不落人下,看起來最聰明的二女兒最后決定留在家里;最后一場戲老朱更是石破天驚。
道理很多,又很沒道理。
老朱要退位,經理來做工作,老朱說:人心粗了,吃得再精也沒什么意思。什么叫可惜?要心中有個惜字才知道可惜,幸好我沒打算我這輩子全耗在這件事情上。
這戲真是有滋味:色香味、人間味、人生百味,全都烹飪在一起,看罷唇齒留香,難以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