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畏果 菩薩畏因

? ?佛家的因果論講的也是這個道理,你種了什么因,就會結什么樣的果。這個世界沒有后悔藥可以買。有一句民間的說法叫“凡人畏果,菩薩畏因”,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說凡人是等到看到了結果才開始害怕,正所謂的不見棺材不掉淚;但菩薩就不一樣,菩薩是害怕因,因為她知道今天你種了什么豆,那么就可以預知將來會結什么樣的果。當你有一個念頭產生的時候,因就已經產生了,動念后你就有行動了,付諸行動之后就一定會帶來結果。佛家的這一樸素的文化思想跟美國認知學派心理學家埃利斯曾經提出的ABC理論很相似,他認為:一個行為或情緒的發生是因為一個人對事件的認知所產生的信念或念頭導致的。所以你的思想一定會引發一個行為,當這個行為發生了,就注定會有一個結果,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當你內心的自我世界變了,外在世界也就變了,你今天所看到的別人,和不好的世界,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 ?人的心是最復雜且難以理解的,那么我們怎樣才能給自己的人生少留下一些未完成的事情或者遺憾呢?那就是要尊重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想,也就是尊重自己的起心動念。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一個因果的關系,所以我們也可以明白,你的這個內心所想,你的這個念頭是會有一個必然的結果。所以在尊重我們自己內心的同時,也要確保這個內心的念頭是積極的,有意義的,這樣你就不會后悔了。請相信并不是大家眼里的好才是好,關鍵是要看清自己內心是否困擾、迷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內心的富足和快樂,絕非世俗的引導,而是自己的選擇。

? ?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教授本-沙哈爾就說過,幸福的人生必須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即使在追尋的過程中會有痛苦和磨難,但只要是有意義的,那么最終也是會感到幸福的。

? ?內心是渴望成為一個如孫悟空一樣有情懷有愛的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