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狼Ⅱ是最近的現象級作品,據說“很燃”,昨天終于陪孩子去了電影院,一睹真容。
影片講了一個愛國加英雄的故事,前特種部隊戰士冷鋒(吳京飾)深入非洲,尋找執行任務時遇害失蹤的女友,因當地發生戰亂,本來可以隨中國大使館人員安全撤離的冷鋒,為了救出援非的醫學專家陳博士以及被困在當地華資工廠的上百名同胞和難民,臨危領命,只身深入戰亂區,突破重重障礙,浴血奮戰,最終親手除掉了“殺害”女友的雇傭軍頭目,并帶領虎口余生的同胞和難民勝利突圍。
影片上映前各種預告和宣傳已經鋪天蓋地,上映期間也被各種評論刷屏,使我對影片內容有了一些了解,也充滿了好奇,歌頌主旋律和個人英雄主義如何結合在一起呢?政治因素和商業邏輯如何更好地平衡?如今票房已超過20億,至少從商業的角度它成功了,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它成功背后的原因。
首先這是一部很“拼”的電影。
導演很拼,據說吳京為了這部電影,下了血本,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產,勢在必得。
演員很拼,吳京自導自演,靠打戲出身的他,過去就受過傷,尤其是膝蓋還做過大手術,但為了追求影片的真實感,全程親自上場,不用替身。影片是徹頭徹尾的動作戰爭片,潛水,飛車、坦克、槍擊、導彈、爆炸、肉搏,從頭打到尾,從頭炸到尾,而且還去非洲實景拍攝,風險系數很大,吳京笑稱自己是拿命在拍戲。
主演這么拼,其它人也不例外,據說為了找同意不用替身的演員,就很費了一番周折。比如“達康書記”吳剛為了在影片中飾演一名前偵察員老兵,從毫無武戲底子到短期集訓后已經能在影片中單手換彈夾,在華資工廠他與冷鋒聯手激戰無人機的橋段還是可圈可點,考慮到他的年齡,實屬不易。
其次,這部耗資過億的影片在國產動作戰爭片中是有進步的。作為一部國產的商業片來說,敢于把戰爭片放在現代,甚至放到國外去拍,還是有勇氣有突破的。劇中的很多鏡頭已經作為宣傳的亮點,比如說長達6分鐘的水下擒拿,夜戰無人機的橋段,用鐵絲網擋住RPG彈頭(據說有一定理論依據,仍然懷疑其可行性),用毒箭頭射弩導致敵人三秒毒發身亡,拳拳到肉的搏擊等等,確實情節緊湊,場面激烈,花了不少心思。
此外,幾位配角演員也為影片增色不少。于謙在戲中飾演一位小人物,貪財膽小的超市老板,活靈活現。丁海峰飾演一名海軍艦長,因為沒有命令不能進入戰亂區,只能派冷鋒孤身前往營救,在候命期間的憤怒和隱忍,得到命令的一瞬間大吼“開炮”,表演很有張力。
最后,當然是影片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懷。在八一建軍節之際上映,在中印局勢緊張之時上映,可謂天時地利。在大國崛起的背景下,國人的民族自信在不斷增強,我們期待祖國的強大,尤其在海外的華人,感受會尤為深刻。影片符合這個背景,反復強調主旋律,喚起了觀眾的共鳴。
當然,影片被人吐槽的點也很多。好萊塢商業片的套路,壞人臉譜化,打不死的英雄,美女花瓶。還有一些不符合邏輯的場景,比如雇傭軍頭目在接到命令撤退時放過了已無還手之力的冷鋒,返回據地后卻又不顧“行業規矩”殺死了雇傭他的金主—叛軍首領,另立傀儡,然后返回華資工廠繼續追殺冷鋒,讓人哭笑不得。
盡管影片煽情還太直接,英雄無所不能,壞人又蠢又倒霉,凡此種種,我們仍然感動于參與者的付出和努力,欣慰于它的進步,期待它的成長。時至今日,中國人應該有實力也有能力拍出更多立意深遠、制作優良的精品,讓觀影者不僅僅得到視覺上的震撼,也得到更多精神上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