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圈里面,看到同學轉的一個視頻,講述了一位英國導演的人生測驗,他49前在英國社會的各個階層選擇了幾十個7歲的孩子,對他們進行跟蹤拍攝,每隔七年回訪,記錄他們的生活現狀,同時對他們進行采訪記錄他們的思想變化。49年過去了,這些孩子都已經56歲,那么在這49年中,這些孩子都經歷了什么,是否窮人依然是窮人,富人依舊是富人,想要跨越階級到底有多難呢?
? ?事實證明測試中只有一個窮人孩子Nick成功的跨越了自己的階級,他從牛津大學物理系畢業之后到了美國成為了一個著名大學的教授,之后娶了一位美麗的妻子。其它的無論是窮人孩子還是富人孩子都還是處在他們的原有的階級上。
?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這種差別,是父母擁有的社會資源的不同還是孩子接受的教育導致的?
? ?我想相比于從父母那里繼承的社會資源,教育更重要;相比于所受到的教育,家庭所賦予的思維方式與視野是最重要的。這里說的思維和視野往大了說其實就是從小到大我們總在耳邊聽到的“人生觀、世界觀”。
? ?相比于學校里面具體知識的教育,家庭教育才是樹立我們自身思維與行為方式的根本。老話說知識改變命運,我覺得這話很有一定的道理,讀書、考上一個好的學校確實是使人生上一個層次的最快的方法。但這并不是根本,我想,根本是“選擇改變命運”。其實紀錄片中還有一位考上牛津大學的窮人孩子,大學畢業之后回到了家鄉當了一名中學教師,其實還是并沒有跳脫自己原有的中產階級。當然也許他有自己的原因或者理想,可是這正是說明家庭給帶來的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直接就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甚至教育都很難改變思維。
? ?家庭給了孩子選擇的參考與思路,小的時候是不是需要好好讀書,是否應該學習一些才藝,是否學習幾門外語,是否學習理財,這些最初的機會都完全來源于家庭,父母告訴自己的孩子以后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孩子就會在這個方向上努力或者不努力。
? ?紀錄片中,窮人家的孩子從小的愿望就是找到一份體面地工作,例如郵遞員。而富人小孩7歲時就開始閱讀財經報紙了,窮人的小孩中很少有考上大學的,大都是在20多歲的時候就結婚,然后做一份薪水不高的工作,生幾個孩子,忙于生活的他們也不會有什么余力去考慮下一代的教育,更無法給與自己的孩子好的建議和指導。而富人小孩,從小就知道自己下一步應該做什么,讀什么中學、大學,思考自己選擇什么樣的專業,畢業之后從事什么樣的事業,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父母可以給與很大的物質上的幫助與明確的指導。在一些具體的事情上,比如接人待物,窮人家庭很少關注,而富人家庭就會很關注教自己的孩子如何接人待物如何與人交往,因為在他們的階級上這些更容易帶來機遇和財富。在一些人生的關鍵性選擇上,父母可定會根據自己的經驗給孩子建議,而這些建議來源于父母的思維,父母的思維是他們所處的階級賦予的,那么當孩子聽從了父母的建議那么他們就繼承了父母的思維,也就決定了他們所處的階級。
? ?當然這些并不能一概而論,社會上也存在跳出自己的階級甚至跨越好幾個階級的人,可是他們要么擁有極好的思考能力,學習能力;要么是有某方面的極強的天賦,更好的階級里有需要他的位置。
? ?傳統的教育和觀念也扼殺了孩子向上的愿望,如果一個窮人小孩認真對他的親人說,他想要開一家公司,那么可想而知得到的要么是心不在焉的回應,要么就是異想天開的嘲笑。而如果一個富人小孩說他想做議員或者州長,那么他的父母就會和他討論如何才能做到,應該做什么樣的準備。
? ?而有人認為富人都是財迷一身銅臭、為錢財而活,我覺得正好相反,富人更容易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當擁有了金錢的保障之后人才能真正的思考自己生存的意義。
? ?富人的世界觀也更加的清晰現實,他們更加明白自立自強的重要性,更懂得擔負責任。而窮人卻總是寄希望于政府或者是別人的幫助,因為他們缺少知識和眼界,無法擁有主動權。機會放在眼前也無法辨認,我想這就是所謂的“階級局限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