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心理學研究,一個人能否從重創中恢復,40%取決于他是否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
有些人擁有龐大的社會關系網絡,卻不一定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他們在陷入困境的同時,也會迅速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社會支持系統”,這個詞聽起來很抽象,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做兩個小小的測驗,問問自己:
1.如果陷入困境,有多大把握能得到他人廣泛、及時而又有效的幫助?
2.這些“他人”都包括誰?請將其列出來。
正是以上兩點構成了個人所擁有的“社會支持系統”的核心,它具體可感。而且,我們有多少支持系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內心深處的安全感。
所謂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指的是個人在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一個完備的支持系統包括親人、朋友、同學、同事、鄰里、老師、上下級、合作伙伴等等,當然,還應當包括由陌生人組成的各種社會服務機構。每一種系統都承擔著不同功能:親人給我們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朋友較多承擔著情感支持,而同事及合作伙伴則與我們進行業務交流。
每個人都有局限性,沒有一個人能獨自解決所有的麻煩,沒有誰是永遠的“孤膽英雄”。我們會發現,生活中那些渴望持續發展的成功者,多半都在一直致力于廣泛鋪設“雙贏”的社會網絡。當然,我們是指積極意義的人際關系,彼此信任支持,有助于雙方成長,而不是庸俗的關系網。
對于陷入困境的人而言,社會支持猶如雪中送炭,帶給我們持久的溫暖、安全以及重振生活的信心、勇氣和力量。那些與我們分享生活甘苦的人,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陽光。他們的存在,提升了我們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使我們的人生變得完滿。
表面上看,每個人的社會關系網都差不多,無非是父母手足、同學同鄉,但深入觀察,每個人從中獲得的支持卻有很大的差異:有人在個人支持系統中與他人共享生活,充滿幸福感,遇到困難時總能獲得及時而又有力的幫助;而有些人則不然,他們雖然和別人一樣也擁有客觀存在的關系網絡,卻與其中的人相處得很糟糕,在陷入困境的同時,也迅速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為什么擁有同樣的社會關系網,可人們所得到的支持卻有這么大的差異?這是因為,盡管社會支持系統是在現有的社會關系網絡中產生的,但是有社會關系網并不一定就有社會支持系統,除“朋友”之外,我們每個人的社會關系網基本上是與生俱來的客觀存在,社會支持系統則不然,是需要人去努力建立并維護的。否則,即使在“親人”這種天生最為密切的血緣關系中,也有可能得不到支持,更有甚者,還有可能受到致命傷害。
這些話絕不是夸張。如果深入觀察你會發現,有些人遇到難處,即便麻煩朋友,也不向家人求助。因為,他從家人那里獲得的多半是責備,甚至是奚落。而有的人,寧愿自己吞咽生活的苦果,也不愿向朋友傾訴。因為平時過度的防范和封閉,使他失去了有力的社會支持。
關于后一點,實際上屬于“過度防御”。也許現代社會的人際交往和以前不同了。人際關系相對松散,大家更樂于堅守獨立空間,彼此更加尊重。然而,在我們還沒學會建立新型人際關系之前,也在收獲副產品:人際交往越來越表面化,我們注重禮儀,更加客氣,而在別人遇到困難時無法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
也許有人覺得,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建立人際關系網絡意義不大。然而,這種想法恰恰忽略了心靈的終極追求。不管一個人怎樣看待人生目標,怎樣看待成就,他最終需要的,還是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自我價值的認可。你發現了嗎?有時候,一項項接踵而至的成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補償了我們的需要,但更高的目標、更強的競爭對手仍令我們望而生畏。因此就會出現這樣的情形,有的人看起來十分出色、非常幸運,但他內心深處仍然充滿了憤懣、不平,對自己缺乏信心。
與其用不斷取得的成就來取代不安全感,不如先學習從良好的人際關系中獲得溫暖、愛、歸屬與安全感,因為這是我們內心深處最需要的慰藉。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難,你都將獲得最有力的支持,還有什么比這種感覺更能充實我們的人生?
怎樣建立維護你的社會支持系統
首先,要具備社會支持理念。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需要彼此支持,共同發展,在必要的時候,也要懂得求助,這與依賴不是一回事。依賴指的是自己明明能做的事也讓別人為自己做,而尋求支持指的是,處于竭盡所能也難以應付的局面時尋求他人幫助。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社會支持具有雙重功能,我們的困難需要社會支持分擔,我們的快樂也需要社會支持的分享。
其次,我們要了解:人有助人的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助人會使助人者也感到快樂。不僅如此,由于人們的這種普遍需要,因而適時適度向人求助,還會提升人們的親密程度。有的人由于缺乏自信,往往把尋求支持看作是無能。其實不然,尋求支持也意味著向他人表示:今天我求助于你,是因為我有困難,同時,也因為我有信心在將來某個時刻同樣有能力向你提供幫助。
再者,要區分社會支持系統中不同關系所具有的不同功能。有時候人們求助失敗,不是因為他沒有社會支持系統,而是因為他不懂得區分不同關系之間的差異。例如,有人要求合作伙伴能像朋友一樣理解自己,這顯然是個不切實際的要求。
第四,要了解天生的社會關系網絡并不等于社會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系統需要平時細心的呵護。如果我們平時不懂得體貼、關心并幫助他人,不懂得與他人分享生活,那么,我們就很難構建獲得社會支持系統。
第五,對別人的支持,我們要有感恩的心,要懂得感激和回報。很多時候,一聲“謝謝”、一句“要不是你幫我,我當時真不知怎么辦好”這樣簡單的話,就會使助人者心里充滿了快樂與成就感。而很多求助者不懂得說“謝謝”,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很大的誤區,認為都是熟人,我不說他也知道。而事實是,如果我們不說,別人就不知道,結果,助人者助人的快樂就有可能轉變為不滿和疏遠。
第六,盡管人離不開社會支持,但是在遇到困難時,我們還是要盡可能依靠自己,或者是社會服務機構,不要事事求助于個人。比如,搬家可以請搬家公司,用車可以用出租車,心理上有困擾可以打心理熱線電話或去做心理咨詢等等。盡量依靠社會服務機構不僅能有效解決自己的困難,而且也是對親友的體諒。現代生活中,人人都很忙,你并不是別人所認識的唯一一個人,因此,要能不給別人添麻煩就不添。這樣,在你遇到難以處理的大問題時,你就有可能從親友、熟人等關系中獲得最廣泛而又有效的支持。當然,即使在這種時候,也要注意不可強人所難。
最后,作為別人社會支持系統的一部分,你對無法勝任的求助也不要勉為其難,每個人的能力都有限,實在幫不上的事你就要及時、明確地告訴別人,以免耽誤別人的事。最忌當時滿口答應,結果卻食言,那是最容易損害社會支持系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