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讀書筆記

大漢甫始,何為大? 漢代政府組織是何形態,其對秦制有和延承? 皇室與政府的關系與以往相較,異同點在哪些地方?


漢代的政體大致是對秦代的延續。秦開始,中國開始出現了統一的政府,皇帝就是這個政府的領袖?;实凼酪u,而政府職位不能世襲?;适液驼欠珠_的,皇帝是國家領袖,宰相是政府代表。

皇室的秘書是尚書處,漢代有六尚。宰相下屬十三曹,一個曹等同一個司??梢姖h代的一切實際事權,照法理,在相府,不在皇室,宰相才是政府的真領袖。


集中論述 漢代整體形式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漢代中央設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御史大夫長官檢查,輔助丞相來檢查一切政治設施。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管皇室一切事物。

宰相下設九卿:太常管祭祀及教育;光祿勛管皇宮內一切侍衛;衛尉相當衛兵統領;太仆管理國家一切武裝;廷尉掌管司法;大鴻臚管外交;宗正管皇家親戚,及大司農管政府經濟,少府管皇室經濟。

漢代的地方政府設郡、縣兩級。共一百多個郡,每個郡下屬十到二十個縣。郡太守和九卿平等,都是兩千石。郡太守和九卿轉換無所謂升降。地方行政并不覺得中央政府高高在上。

郡每年要上報中央統計簿。中央派刺史(六百石小官)到地方巡查。分十三個區,每區不超過九郡。中央有十五個侍御史,負責彈劾中央及皇宮事項。刺史和侍御史都報告給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報告給宰相,以此行使監督責任。


所謂制度,制之以度。人事與財務為其核心。今日來研讀漢代之選舉及經濟制度。


漢代的主要人才機構稱為太學,里面的學生考試畢業分兩等。甲等為郎,郎官隸屬光祿勛,宮內侍衛做幾年,即有外派地方做郡縣太守的機會。乙等為吏,回鄉地方政府任職。漢代的三公、九卿、郡太守、縣令皆有中央指派。十三曹任免由宰相決定。漢代的人才選舉有無定期事件、特殊按需、舉孝廉三種。東漢時期,舉孝廉已是主要形式。孝廉在中央任郎官。這樣的政府,可叫讀書人政府,或士人政府。

漢代耕田歸農民,可自由買賣,政府征收“十五稅一”。非耕地外的山林各類稅賦(關稅)歸皇室。在漢武帝時期,甚至鹽鐵的經營也成了國營和官辦。


制度之出,必有其基礎。漢代因何會有此全民皆兵之制度?


漢代兵役分到中央做“衛”兵,待遇極優,分皇宮衛隊南軍,和首都的衛戍部隊北軍;一種是到邊郡做“戍”卒,期限三天,可以通過出錢代替;一種是在原地服地方兵“役”,每年有一個月的更役。另外還有義勇軍,多是希望建功立業的富有家庭。

除了兵役,每個國民均需繳納人口稅。不交就是犯法,所以有人把自己出賣給人家做奴隸。雖然奴隸稅重于人口稅,養大批奴隸的人家可以組織大規模生產,反而可以發大財。

漢代的全民兵役是沿襲之前朝代的制度,但變更為可以金錢替代兵役。且有考慮家庭負擔,國民兵役從二十三歲開始。


漢制得失檢討,請留意錢先生的措辭用意。五朝得失,維漢所論最多,且冠之檢討,原因為何?

?

土地制度形成兼并,貧富拉大,政府減稅政策全然失效。軍隊制度全民皆兵有名無實?;适液驼年P系,終究起了沖突。選舉制度,間接造成世襲特權,為魏晉門第社會打下伏筆。好的方面看,畢竟政府和皇室權利有了劃分;選舉已經有了一定客觀標準;經紀上主張輕徭薄賦,裁仰富厚,力求平等。

錢先生重點論述想表達漢代已有針對時政的各種制度思考,絕不能籠統用“專制”一詞來概括描述中國秦漢以來的社會。


大唐氣象,空前絕后。因何有唐之出現?唐政府組織與漢有何差別?今日所讀,涉及唐之相權、中央三省分配及最高中央政事堂,觀之有何感想

漢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國行政大權,唐代把相權劃分為負責發布敕命的中書省,對敕復核的門下省,和負責執行的尚書省。中書、門下兩省出席“政事堂”,尚書省后來不再參與政事堂。凡是皇帝命令,須政事堂會議通過后,再送尚書省執行。有“不經鳳鸞臺,何為敕命”的說法。尚書省是唐代中央政府組織最龐大的機構,分吏部、戶部、兵部、刑部、工部。

唐較漢,由宰相一人掌權,轉化為多人負責,凡事經各部門會議決定。更加制度化,平衡了皇權和相權。

?

轉入政府之深入。行政歸尚書六部,地方政府及地方行政人事制度,即觀察使與節度使。制之盛也,也即伏之衰也。此章當思考:制度何以才能長治?

?

地方上唐代地方分州縣,州縣之內各又根據規模區分上中下。地方長官的下屬亦歸中央吏部管理。較漢代,層級更多,行政效力也更低。

唐設御史臺,左御史監察朝廷中央政府,右御史監察州縣地方政府。全國分十道,派去監察之御史,成為監察史。逐漸演變成了地方長官之更高一級。監察史如果獲得對地方事務管理的全權授權,就成為節度使。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可全權調度,即節度使。而且唐偏好武人管理,造成了地方割據的“藩鎮”。終成安史之亂。

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始終是中國制度建設中需考慮最核心的內容。


萬惡的考試制度,何曾想過,此制度的絕大貢獻?一項人才選撥機制的創設,何其難矣。設計人才階層的上下通道問題,唐代的選舉制度,錢先生所述僅有7頁,需要補課的內容不少,請參閱《國史大綱》。


唐代采用自由競選,即不需要地方長官察舉,更不需要九品中正評定。個人可以到各地方政府報名,參加中央考試。此制度是由門第特殊階級中開放政權的一條路。限制是,報名者不得是商人或工人,只因工商專門為私家牟利。


唐有多榮昌?且從今日所讀中尋。租傭調制、賬籍制度、兩稅制,一個都不能少。

?

唐代的田賦分為:租-配給人民耕地,年老繳還政府,稅四十稅一;庸-每人每年二十天勞役;調-各地土產貢獻給中央。租庸調能夠獲得推行,依賴于賬籍信息的整頓。唐初極為嚴密,后續日漸松懈,導致租庸調的崩潰。兩稅制分春秋兩次征收,特色是“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中無丁,以貧富為差”。政府以某一年的田租為準,確定下來,按照此定額按年收租。且不收米谷,收貨幣。造成窮鄉富鄉差距加大,商人從中牟利等諸多問題。

兩稅制使知識分子不得不離開農村,導致了中國以農村作為經濟和文化基礎的狀況發生了改變。


唐代的兵役制度,唐代制度綜述


唐代在州縣之外另辟一塊區域,成為折沖府。府用于駐兵。戶口分九等的上等中等的人家自愿當兵,當兵可免賦役。府兵需到中央宿衛一年。國家有事,從各府抽調。軍官歸于衛,軍官不問政事,除卻戰事,并不統兵。

唐中央政府采用尚書六部制,開創科舉考試制,采用了稅收制度,開創了自由兵役制。


唐代一朝的得失


由于監察史和節度使演變為地方上的最高領導,士兵也歸屬各地方府,只需要去中央宿衛一年,形成了地方高度自治的局面。較漢朝的衛戍役相比,中央的控制力減弱。此制度會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和自由發展。同時,反向也必然沖擊中央的絕對權威。

一統體制和有效治理,始終是對于中國這樣規模國家國家治理的一個主要矛盾。


進入宋代。宋代多故事,中央政府、相權之分割、君權之侵擾。宋整體之相互志忠究其本源為何?


宋門中書在皇室,門下尚書在皇宮外。中書稱政事堂,樞密院管軍事。宰相親族掌握財政大權,掌管戶部司、鹽鐵司、度支司。用人權不在宰相,在考課院(后名審官院)。軍事、財政、用人三圈都有牽制,相權低落,君權提升。


宋代政府組織。人事與地方政府結構。

宋代中央政府集權。地方政府分三級,路,府州軍監,縣。武將不再帶兵,住在中央,地方上則由中央派駐的文官接管,成為知州、州府。又派帥-安撫使,掌兵工民事,槽-轉運使,領登耗上供,經費儲積蓄;憲-提邢按察使,掌司法;倉-提舉常平使,掌體恤。各州縣要面對四個上司。且財政都要上繳中央,地方無儲備。所以有汴梁一失,全國瓦解的局面。


宋代取士與唐有何異同?宋代因何富及一朝。


唐代尚有門第制度,宋代門第幾乎消失,幾乎都是白屋書生,中舉后對政治不免生疏;唐代有公卷制度,考生把平時作品拿給大僚看??己笸ㄟ^社會及先輩輿論,來選拔知名之士,不憑一日長短,宋代更是嚴格,有糊名之制;唐代中舉后需從幕僚做起,可歷練學習,宋代中舉后直接做官。宋代想改革的兩個點,一是學校教育來代替考試,一是考試內容重經義,輕詩賦。

宋代有差役法,找每地的富豪辦差收租,因而三五年會壓垮一家,之后再換。王安石視圖變法,以免役法代替差役法。司馬光、蔡京雖有反復,但直到清代,中國社會不再有力役了。


有宋一朝,人多言之弱。因何有此一講? 錢先生用“國防之弱點”,而非“特點”,有何用意?


宋代分中央負責駐防的禁軍和地方雜役的廂軍。募兵制的士兵輕易不脫伍,士兵年老而幕新兵,導致越來越多,宋代成為一個養兵而亡的朝代。

士兵定期調動,使得兵將不相習;宋代重文輕武,有好男不當兵的說法;資源上養戰馬成本昂貴;地理上由于已失燕云十六州,導致遼人南下一馬平川,宋無險可守。


對宋代之得失做一細致總結


宋代比唐代有更強的中央一統制,比如軍事上所有精兵均歸屬中央禁軍,地方武裝定期調動使無法形成地方割據;財政上全部上繳中央,再有中央統一調撥;各州縣府的統領分三路,軍事、財政、·人事各自條線。以上均大大增強了中央的一統。但有效治理卻成為最大問題,各地政府的積極性和自主性無從發揮。導致汴京一破,舉國瓦解的局面。


研究明代的著作何其多?!度f歷十五年》用大歷史觀,其醍醐灌頂,歷史竟可以如此描述。明朝的政府組織因何而變至如此。明代之中央政府及內閣與相權的本質區別何在。

?

明代不設宰相,六部變成六個尚書,外加掌管彈劾糾察的督察院,管理奏章的通政司,刑法平反的大理寺,共九卿。九卿之上再無長官,直接皇帝決定。武官設五個大都督。

皇帝的秘書處稱為內閣,內閣大學士本是五品小官。開國后的皇帝漸漸把證券交付給內閣,內閣逐漸重要起來。

內閣和皇帝的溝通要通過太監傳遞,皇帝犯懶的時候,太監就獲得了批紅的實權。


明代地方制度。省區制度。


明代把行省長官改成為承宣布政使。全國正式劃分為十三個區。布政司管行政,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揮使管軍事。按察使本該流動,但明清兩代均已有固定駐地。

明代最低為縣,府和州是第二級,省是第三級。三級之外分司是第四級。一個省分三個司,司又有分司,對府、州、縣進行巡視管理。

布政司、按察使、都指揮使之上有總督與巡撫。明代是有事才去,事畢返朝。清代就變成永久了。


行政官,重講監司官。同時,錢先生將后清一代之情況一并論述。思考其用意


布政司、按察使、都指揮使之上有總督與巡撫。明代是有事才去,事畢返朝。清代就變成永久了。

明代的考試,分縣考、鄉試和會試。會試進士及第后,留在中央讀書三年,期滿考試后稱為翰林。翰林可派往各地做官,否則秀才和進士也只能地方為吏??婆e分此上下兩層。

八股文本是衡量測評的客觀標準,逐漸的才形成制式。


財政與兵役


明代經濟分記錄戶口的黃冊和記錄土地的魚鱗冊。黃冊十年一更,明后代就逐漸荒廢。魚鱗冊一年一注,后也混亂不可考。一條鞭法把民間的雜役一并歸在人田賦項下,計畝征銀,以求手續便利。

明代兵制類似府兵制,大的叫衛,小的叫所。衛所兵自給自足,國家不要賦稅。


明代綜述


明代兩個困惑: 1唐代府兵制橫掃四方,明代類似衛所就戰力低下?2錢老在經濟制度上對閉關鎖國的貿易措施只字未提。

網上搜來答案。府兵制就是當年分田分地的一幫人,不上稅不服徭役,沒事種地有事備辦些裝備干糧啥的跟著國家去打仗。每戶要保證多少多少的“丁”去備戰,當兵當夠了可以退伍。衛所制就是當年當兵的一幫人、勞改的一幫人、抓壯丁的一幫人,這幫人被國家編成衛所世世代代的種地當兵,沒事種地、有事打仗。當兵當夠了不當也得當。最終因各自弊端都崩潰了


“法術”與“部落”


制度出之于公,在公的用心下形成一些度量分寸。法術出之于私,沒有一定恰好的節奏。清代的私心,可以說是“部族政權”的私心。一切由滿洲部落的私心出發,只有法術,不見制度。

清代表面上,仍然像是士人政府。政權交于讀書人,但滿洲部落卻凌駕于中國讀書人之上。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清代的各禁區


清代除了內閣,新設立軍機處,政府的最高命令分不關緊要的名發上諭,和直接由皇帝軍機處發收命令的人的寄信上諭。此制度顯出清代更加獨裁。

清代的六部尚書不能直接對下發命令。尚書也分中國尚書和滿洲尚書,兩個中國侍郎和兩個滿洲侍郎,每一部六個人,六個部三十六人。每人都可單獨上奏。翰林院也不可以上奏了。地方官中總督、巡撫、藩臺(布政使)、皋臺(按察使)可以直接向政府講話,其余府、縣都不可以專折言事了。在清代任何官吏都需待皇帝見了面,才能正式上任。

在原布政使之上設立總督、巡撫,變成了一種軍事統治。八旗軍多是滿人統兵。總督巡撫原則上只用滿人,知道太平天國之后,曾左胡李才得以重用。

滿洲人自留東北三禁地證作為退步,劃臺灣禁地作為管理反叛手段,劃察哈爾和綏遠為禁地作為隔離蒙古的手段,劃分新疆禁地留作滿洲人未來衣食之地。


考試制度和統治政策


清代科舉錄用漢人是讓漢人嘗到一些甜頭,開放政權之一角落。六部及各衙門皆滿人多于漢人。且漢人任官必翰林出身,滿人則無論出身,均能資兼文武,位裁將相。

統治上滿洲第一,蒙古第二,再下輪到中國人。一切政策都是拿滿洲部落來控制中國人,又再拉攏懷柔藏蒙來挾制漢人。稅收取消了人口稅,但實際加在天地賦稅中了。


史無前例的反抗與變革


歷史上沒有歷久不壞的制度。清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反抗意識已消沉,但下層民眾的反抗卻四起。太平天國要推翻國家的歷史傳統,不能使用中國的知識分子,注定會失敗。

中國傳統政權,政府無私利,立場背景是全社會的百姓。遇到政治腐敗,換一批人,制度略微修改,仍可繼續下去。

康有為主張保留皇帝,只變法,卻沒有看到皇帝后面是滿清部落。章太炎只主張革命,不需要變法,只看到了主權沒有看到制度。孫中山參照中西古今制度,想創建一個不要皇帝的新制度。但政治制度本身的力量強大,社會上有一種共尊共信的心理力量在支持。哪里有無歷史因襲的政治,無傳統沿革的制度。


本書至精華,全在此總論


歷史上,制度在不停的修改,趨勢有如下:

第一,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權傾向,地方政府在逐步的沒落。如何在保持統一的同時,多注意地方的改進是需要關注的。

第二,中國社會一天天趨于平等。政府限制資本集中,組織的力量微弱。讀書人都去做官了,工商業被人看不起。

第三,皇權不斷提升,政府權權力逐步下降。

第四,制度越來越繁密化,想從政的人被法令束縛,政治越來越沒起色。

皇帝被打倒了,中央的權威如何建立成了辛亥革命來的最大問題。(如今社會是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之將來,如何把社會政治制度簡化,使人才自由發展,是最緊要的。一個時代,總有一個時代的人才,也會有一個時代的法制。人才無可表現,于是才有大亂。我們要采用西方新潮流,那自己的舊經驗,來打開一條路,創新法,運新才,這才是我們這代人的職責。


清代的制度得失有哪些


先生對清代似乎沒什么贊美之情。人事制度被滿洲人壓制,政府命令也可以由皇帝直接發布到受命之人,地方封疆大吏都是滿洲人直到太平天國后才有改變,設置東三省、新疆,臺灣,察哈爾為禁地。種種都是弊端。

至于民眾的反抗,先生反復論述,反抗的是滿族和皇權,而不應該反對傳統制度。而應該基于傳統,考慮未來。


全書總結


對漢唐宋的總結實在精彩,明清的描述讀完仍有很多不解,比如明代的衛所制。近期有在看一本《被統治的藝術》才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書后短短幾頁的總論頗為到位,如今的中國依然在中央和地方,集權和分權,中央權威化幾個方面探索。四個看齊,四個意識,各級黨組織,分稅制改革可以默默對應到。要對比周雪光那本《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一書一起看才覺得透徹。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