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憑什么比友情和愛情更重要

這世界沒有平等的人際關系,否則就不會有親子煩惱,人際困惑,愛情危機。

友情是心與口的交流,親情是骨與血的交流,愛情是肉與靈的交流。一切感情的出發點都是交流。這是這三種情感的共性,每一種交流都會獲得不可替代的體驗感。

但是,由于可替代性的問題,親情這種強關系表現出更強的生命力。朋友大多數人一生不止一人,愛情對象也完全可以換。但是父母同胞,一輩子都變不了。這便是強關系的力量。

從功利的角度來講,誰能為付出其擁有的更多比例,誰就對你更好,人心本不可測,但是假象一下。你含冤入獄,為你奔走最多的人一定不是朋友。

從代價的角度講,朋友分道揚鑣,最多不過心力交瘁,事業毀于一旦。戀人一旦分手,神傷不以,最多不過分崩離析。但是親人失去,可就是是家破人亡了。

最后從法理角度分析,人第一份情感是父母而來的,是血脈而來,也就是簡單的性與基因傳遞。從母系到父系的過渡是親子保護的必要,是人類所想到的一種綁定手段。現行所有關系里,不必通過人類條約來驗證的,就是親子關系。通過儀器檢驗,不由人為規定。

這里所倡導的,就是這樣一種法理可行,不可替代,代價巨大的人際關系。親情更重要一些,而已。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段描述。大約是這樣說的:“親情之于我,是每日三餐,是必不可少。友情就是每日的水果,吃則最好,不吃那就坐等口腔潰瘍吧。那,愛情就是零食,薯片也好,可樂也罷,終歸是可有可無。”

在我的心里,親情最重,友情次之,愛情最后。并非三情真的有別,而是這是人最真實的情感。

什么是親情?血濃于水?那不過是父母與孩子的一段緣。緣分有了,有時候那就是背影。

小時,父母看著我們上學的背影,我們看著父母忙碌的背影。

長大后,便是父母看著我們背井離鄉為自己未來打拼的背影。亦是我們看著父母踱步而去的背影。

那樣的背影,承載的是什么?

讀朱自清散文《背影》,知其為父子情,亦可是親情吧。

我不知道全世界的人們如何看待親情,文化的差異,信仰的不同,都會產生各種看法。親情在我,我看之為:緣分。那是一個巧妙的東西,將幾十億人中的那幾位揉在一起組成了家庭,之后他們有了親情。

小學,我們說親情是:風雨飄搖夜,父親背著生病的我去看醫生。

初中,我們寫親情:爸爸一言不發的坐在椅子上默默地抽著煙,偶爾發出幾聲嘆息,只因叛逆的自己讓他無可奈何。

高中,我們寫道:莫要林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高考結束,離家外出上學,離別淚濕了眼眶,依依不舍變成了大一時每日晚上必煲的電話粥。

?尚不能體悟人生以后的親情,但父母的關心用這句話概括:“自己平時多吃點好的,我們在家蠻好的,不用擔心。你自己一個人在外好好照顧自己。”

我們則慢慢的變了,年輕時總是騙父母,自己需要錢用;突然你會發現,在父母那兒你開始欺騙他們說:“我身上還有錢,每個月工資夠我支配的。放心吧,我上班有吃的很好。”默然回首,最多的不過是泡面加火腿。

天黑之前,親情是家的方向。天黑之后,親情是家的燈光。

世界那么大,不如回家。


簡寶玉寫作群日更打卡第9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