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推廣"養了四個野男人,還有一個蛙,覺得自己的人生圓滿了。"
--來自一個沉迷《戀與制作人》和《旅行青蛙》的鮮姐同事。
昨天,杭州大廈的LED屏上,精準廣告投放還有人打出一條尋蛙啟事:“尋蛙啟示,蛙寶寶徹夜未歸,我和你爸(李)澤言,等你回家。”
可以說是賢妻良母的“有錢”代表了。
刷了一下朋友圈,也全是一片和諧的“母子情”:
“我的娃出去三天三夜了,還沒回來,我吃不下飯了。”
“兒砸,你已經吃了兩個小時的飯了,別撐壞了,出去走走吧……”
“我的蛙,三天了,一個朋友都沒有。擔心。”
我的娃為什么這么宅,快出去找小蝴蝶玩啊。
“你們說我要不要告訴李澤言,我有了他的兒子。”
我差點以為自己住進了敬老院...
前兩天鮮姐發了一篇文章:《突然之間,整個朋友圈都在養蛙》,那些說完全沒見過的老鐵,現在體會到鮮姐朋友圈的前衛性了吧?
截至1月22日晚間,這款游戲已經成功登頂了ios免費排行榜冠軍,并且已經連續霸榜3天,微博熱搜更是一波接一波。
扒了一下制作方,原來是一家日本手游公司Hit Point Inc開發推出的,在這之前這個公司還出品過《貓咪后院》,風格類似,但沒火。
網上有段子說:旅行青蛙是日本生育部門Hit Point Inc開發的,連續玩一周以上的年輕人,會被默認是生育意向8級以上,后臺會給你發送一封3500字的長信,鼓勵你親自生一個娃。
看了朋友圈,我差點就信了。。。
旅行青蛙目前還沒有漢化版的,全是日語,我問同事:
“日語你看的懂嗎?”
“總共就四個按鍵,猜都能猜出來”
好的,我知道了,這是一款基本不需要你干啥的游戲。
“為啥養這個蛙啊?”
“因為總能感覺到驚喜,他出門旅游、他竟然在家、他竟然給我寄了明信片...”
好的,我明白了,這是一款你基本啥也干不了的游戲。
你能做的,大部分時候,只是“等待”
一般的游戲能讓我們上癮的地方或是劇情,或是競技,而且多是追求少官方控制,多玩家參與,但是旅行青蛙正好相反。
他的界面只有院子和屋里兩個場景;
他的操作只有割草、買物品、打包三個按鍵;
無劇情,無任務,無法操縱角色,你能做的只有看他干啥,等他回家。
就是如此佛系,可是卻爆紅了...
蛙,其實是我們自身的一種投射
旅行的青蛙為什么為火,因為這只蛙的狀態真的很像我們。
一個人吃飯、看書、睡覺,一個人旅行,不怎么與其他人互動,這種一個人的生活,低欲望,佛系,但又怡然自樂。
這不就是我們這一代的現狀嗎?有點孤獨,又有點瀟灑。
日本近年來被認為處于一種“低欲望”社會,年輕人不結婚、不生育,不社交,一個人過著無欲無求的小確幸日子。我想這也是為什么這款游戲是由日本人開發出來的原因吧,抓住了這一代人的心理特點。
如今在中國如此風靡,也可看出,中國的這一代年輕人正經歷同樣的階段,宅、佛系、小確幸成為了我們的關鍵詞,有一個人的孤獨,也有一個人的幸福。
蛙,還是一個有想法的個體
如果只是戳中了孤獨感,那這款游戲可能火不到這個程度。這只蛙在一個人的孤獨之外,還有一個人的個性。
比如他自己吃飯,有時宅家2天,有時旅行3天,?他完全不受控制,就像一個有自己想法的人物。甚至這個人物常常讓你自嘆不如:
“我的蛙沒事就寫日記、我自己都堅持不下去”
“我的蛙還會做手工,我簡直是個手殘”
“我的蛙已經看了一天的書了,我都沒這么努力過”
“我的蛙沒事就出去旅旅游,交交朋友,我也想過這樣的生活...”
這樣一個完全不由你控制的形象,才是我們著迷的主要原因啊,我們之所以想要知道他在干嘛,他是不是在家,他去了哪?因為我們一直待在原地啊!
當我們在朋友圈感嘆著:我的蛙出去兩天了都不回來...的時候,就像一個老母親在默默的感嘆“孩子長大了”的神情,還可以為自己找一個理由,雖然我不出門,但是為了掙錢養活他呀。
向往著自由,可是又常常不自由,感覺到孤獨,但也因為一些小確幸感覺到滿足,這不就是我們這代人嗎?不過就是現在有了一個新的稱呼:這屆養蛙青年。
在鮮姐寫完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蛙已經走了一天了還沒回來,作為一個老母親:我只能兢兢業業的碼字,好祈求多給他買幾個便當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