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卡
提前做準備
會游刃有余,因為你不知道會有什么突發狀況。老生常談,但是金科玉律。
我注意到有不少小伙伴每天早上打卡特別早,他們基本都是前一天看書,第二天早晨完成打卡。因為是從第一天之前就開始這樣,以此順推下來,每次第二天一早,就能完成當天的任務。
任何事情我都有提前做準備的習慣,我喜歡按時甚至提前完成任務的踏實感。
約好的時間提前到達見面地點,該做的事情提前做準備。內心的驅動力便是對這件事情很重視的體現。
臺前幕后
如果把小灶群比喻成舞臺的話。從臺前看到的動作是看書,寫感悟,打卡錄音,參與話題。
其實后臺的工作場景也是異常繁忙火熱,其目的就是為了讓臺前的運作順利進行。
每個參與后臺工作的人都是小灶的貓友,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家庭,都是在用自己的時間參與后臺工作。
數據統計、建立表格、核對人員和內容、單獨溝通聯絡進行督促、提醒,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都是為了實現我們的共同目標打卡率百分之百。
在一開始我看到這么多后臺工作的時候,心里就想幾個班委不夠,人少呀。然后就看到了一些招募的信息。接著在新西蘭這邊的晚上就看到很多人的昵稱都出現了班長、隊長、小助手,然后各類小群就開始陸續建立起來了。當時心里,哎,覺得特別暖。
在任務很分散的情況下,多個人分攤大家每個人的任務就會少,負擔小一點。所以說,每一個角色都不可或缺,分工沒有大小,職位沒有高低,少了哪一個環節,這個數據就統計不上來。
新西蘭時間的晚上9點左右(北京時間4pm),評論組建立起來了,分工完畢以后,大家領了任務,開始建表格,填數據,進入鯨打卡,一個一個核查打卡情況、數字、音頻長短,判定成功與否一一做記錄,核對,有問題的及時反饋給評論官。
評論官再聯絡各位班長,班長再聯絡各位小組。把問題落實到個體,逐一解決個體問題,整體也就沒問題了。
然而這只是一個最初的順暢的感覺,因為運營第二天第三天出現問題,評論速度跟不上。
問題出現后,隊員們的反應速度也很快,開始陸續提出自己的意見,還有困難。然后Olive就很快做出了調整,接下來就進入了狀態。每天的海選評論都能無障礙完成,這也是全靠每一個螺絲釘發光發熱,和班委們的統籌規劃。
當然我就只是從評論組的角度,去看行動營的面貌,所以概括得并不全面,但是我相信每個小組都會遇到各自的困難,并積極迅速解決,完全秉持了“疾風”二字的精髓。
我本來說好要做Olive的小助理,但是好像也沒有幫上她什么忙,覺得很過意不去!但是收獲了相知和信任,很開心。
計劃是美好的
現實是骨感的。我本來一開始也是按照計劃提前讀書,寫感悟筆記,第一天游刃有余地把打卡任務完成了,但是接下來,因為各種原因(個人的和非個人的)節奏一下被打亂,一度甚至走在放棄的邊緣。
盡管我跟家(lao)里(gong)人打招呼了,但是因為底氣不足,并沒有得到太多和正面的反應和支持。
時常會被質疑我在做什么,有什么意義?我是不是不分輕重,沒有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都是作為全職媽媽,最容易被質疑和問到的問題。
讀書不是一件馬上就能變現的事情,ta也許會影響到你的思維,語言和行為,但是ta不會立刻讓你整個變樣,不會像做美容手術那樣讓你馬上大變樣,也不會在經濟上立刻變現,所以來自家庭的阻力是最難抵抗的。
來自家庭的阻力,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行動營里也有其他小伙伴,受到來自親人的質疑和阻力。
這種現狀,還在單身的小伙伴們,可能感受不到,沒關系,知道的人知道我在說什么。
唯一支撐我堅持下來的理由就是讀書這件事本身是一件正確的事情,這個沒有人會辯駁,好比地球有重力是真理一樣。
我之前嘗試的一些事情都是因為沒有找到足夠支撐的理由,而最終放棄,但是唯獨這一次,我抵住來自身邊最親近的人的消極抵抗,堅持到最后。
當然堅持不是一味的死磕,硬碰硬,讀書也教會了我變通,真正的去從其他角度思考。
比如,我在行動營的這幾天里,盡管一再小心,還是被老公抓住了一個把柄而被大發脾氣。事情是這樣的。
行動營第二天起,評論組設立了任務完成的deadline,在北京時間早晨9點提交海選結果,就是新西蘭時間下午2點。這個任務需要集中精力,我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一直處于隨時被打斷的狀態,大腦任務頻繁切換,特別不適合做這項任務,于是只有把早起讀書的時間用來做海選的閱讀。
讀書時間則被改成狀態不好的晚上,晚上9點開始讀一下就弄到凌晨甚至更晚,夜深人靜只好去車庫里錄制音頻,然后早晨早起完成評論組任務。連續到第四天,精神開始跟不上,下午竟然忘記了去接女兒放學!
就遲接女兒放學這件事情本身其實我平時已經做過準備,所以我并不擔心孩子,我們討論過她可以怎么做,問題出在孩子爸爸那里。
這是導火線,他特別生氣,抓住一個全職媽媽的痛處去”耳提命面”,不斷”提醒”我的職責是什么,而我現在在做什么,他在做什么。一個完全沒有老人幫忙的家庭,所有的事情的確只有兩個人來分擔。
我的內心確實很委屈,這種情況的出現我也不愿意,我做過預防,完全不理解他為什么會這么火爆,我的理解只有一個理由是不支持我做其他事情。這并不是第一次。
我跟他爭了幾句因為再次身心疲憊而落下眼淚,內心感到無比無奈,想做點事情怎么這么難。類似的事情之前發生過,我似乎又要回到起點,面臨著不得不放棄的選擇。心中再有詩和遠方,一樣都要面對和解決眼前的現實問題。
但是突然有那么一瞬間,我覺得自己的頭腦好像還能思考,并沒有完全被絕望掌控。說起來有些矯情,我那時想起了小灶群里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記著如果一走了之對評論組會造成的困擾,這都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我希望自己能堅持到最后。這個念頭被我我緊緊抓住,ta讓我開始平靜下來,有了繼續思考下去的力量。
大腦在飛快地運轉,我的目的是什么?讀書。這件事情有沒有問題?完全沒有。為了這個目的我現在能做什么?關注當下。于是我“看”到了對方行為背后的情緒。對孩子的擔心,我的錯誤實實在在無法辯駁(縱然有一萬個理由)。
盡管哭了,但是我能馬上向前看,想辦法預防,該認錯認錯,該道歉道歉,該保證保證,該想辦法想辦法。總之我不在陷入已有的情緒中,而是主動去面對解決。要改變關系圈的循環,唯有從自己的改變開始。動力不足,唯有向內求。我更加小心和努力地奔跑著。
收獲
就這么持續奔跑著我來到了第11天。
第11天對我來說是個不一樣的日子。
采訪問題在第11天浮出水面。關于采訪我原本一點兒經驗都沒有,入營前就知道有這么回事,但是心想怎么都會有辦法的。
這件事情就一直在我的大腦后臺運作。我搜索過有關采訪的文章,無果,這是嘗試。思考能問什么問題,無果,放一邊繼續其他事情。
我在等待行動營的線上采訪分享,但是終究沒來得及
提什么問題的靈感是在第11天的時候蹦出,是在我一早起來做早餐站在案板前手里拿著刀,準備午飯盒的時候。突然就有幾個想法連續在腦子里跳躍,我趕快放下刀記了下來。
同桌虛舟后來回答完問題說,他因為這些問題又回憶了一些東西,給自己也做了很好的總結,并說好問題果然比答案更重要。能得到帥哥的肯定我一整天在開心。
評論組海選在第11天達到20篇感悟在1小時內三次篩選的速度。
行動營第十天閱讀的書《刻意練習》,讓我更明白要想變得更好只要正確的大量刻意練習就可以實現。道理之前聽過千萬遍,不如我看過書后明白背后的道理來得有說服力。我自問不是個聰明人,但是慶幸能有條提升自我的路存在。突然覺得前路應該是光明的,不再懼怕。
而趙昂老師關于“找對優勢,提升職場競爭力”的分享,也點醒了我一些東西。第11天我找來趙昂老師的書看,獲得最佳感悟的也是這篇。
這篇感悟我是在睡過去不下10次又醒過來,手機上敲打的感悟因為睡過去而被摁了很多hhhhhhhhh或者其他字母,音頻是在被窩里錄制完成的。這種狀態在第11天達到巔峰,疲憊也是。
當我第二天看到自己的感悟被評為最佳時,我認為這是上天給我努力的嘉獎,并不完全是因為內容,我對自己的內容并不是太滿意(滿意的感悟沒有獲獎,哈哈)。
第11天過后我閱讀的狀態變得不一樣,對書的感覺也不一樣。對內容的抓取速度變快,并挑戰了一本之前覺得很難的書《元認知》,覺得比之前沒看完時簡單,這是理解力的提升吧。
寫在最后
行動營結束,不管結果怎么樣,所有人都來到了自己的新起點上。
有小伙伴沒能完成打卡,心里挺難過的。我也深深覺得遺憾,因為我也幾乎就是其中的一個,知道那種難過。
我對一位貓友說
你的心里感到蠻失望的,我想。 那是肯定、一定的。 錢沒了是能看到的。 而看不到的可能是對自己的失望?親愛的xxx,我很關心你的感受。 覺得自己還不夠好,會很受打擊。
然而親愛的,我認為不管怎么樣,你一直在做一件非常對的事情--讀書。 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沒能像你這樣地去讀書,覺得特別浪費和后悔。
在人生的歷史長河中,讀書是件非常值得做的事情,我錯過了許多,而你正在做。 然而,人生也其實真得特別短暫,抓不住的東西太多太多。 行動營,只是個很小很小的一瞬間。
完成任務的人,一樣要繼續面對今后的生活和難題,因為結束就意味著結束。大家都又回到新一輪的起點。
沒完成任務的人,一樣來到了新起點。那么不是應該重啟自我,繼續向前看么?如果還帶著之前的小bug,下一步的運行終究不是那么順暢。
從這次活動中體會的最深感悟,學到的一課,應該就是自己最需要的東西。 用這樣東西修復bug,會讓今后的生活更順暢不是么。 那么,你學到的是什么呢?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