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智求真”是羅輯思維的一句口號,然而只是求真是運作不下去的,需要有求存的目的:商業運作——經濟利益。
隨著一年的學習,越來越覺得在難度上:求存>>求真,因為求真一般是去獲取符合自己興趣的認知,而求存是去做適應環境所需求的事。當求真和求存相背時,就會有“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感覺。
比那些知識無用論者,求真的態度是好的,但還是遠遠不夠的:
有的人求真并不是真的為了求真而是為了顯擺,但是從求存的角度,世人大多并不喜歡聽別人吹牛或者說教,最后往往事與愿違,弄得自己很低落,有的甚至覺得自己“懷才不遇”。
有的人求真是因為喜歡論是非,但是往往不能夠做到對事不對人,再加上并不產生什么實際作用,從而越發變得索然無味,甚至冷眼相向。
那些都是矯情的求真,真正的求真是為了求存,是以求存為目的,把求真作為工具。擼起袖子就是干就是要斬斷自己矯情求真。
求存,西方稱之為實用主義,東方很像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佛教說八萬四千法門。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樣。
?我認為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在解決問題中或發現問題時去學習,帶著問題的學習更精準,效率更高,節省時間。而人與人的競爭本質還是時間的競爭,就像劉潤說的時間顆粒度。
時間利用最大化就是利益最大化,正如有些富豪很節省一樣,其實并不是他們摳門,而是這種習慣可以方便在該出手的時候有錢可用。
求存往往伴隨著不愿和痛苦,這是需要我們通過求真去化解,在內心的博弈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而求存最重要的是平臺,好的平臺會激活個人潛能,獲得更多挑戰,倒逼出更強的學習能力。
希望自己今后把握好自己求真和求存的平衡。做到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不低估自己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