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戾氣重”沒有統一的定義,但筆者結合自己的表現,姑妄給出下列評判標準,如果你和我一樣全中,恭喜你,我們可能都是戾氣重的人——
不管在哪兒都能碰到自己討厭、看不慣的人;
別人一句話不中聽就動怒、發脾氣,或記恨很長時間;
習慣沒氣找氣生,明明最近一切都好,但忽然想起多年前的雞毛蒜皮,于是生氣很久;
經常心煩,有無名火;
習慣性爆粗口,哪怕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即使想起某位關系親密的家人朋友,也總會想到他/她哪里虧待了自己、哪句話說得不對忍不住在心里反駁;
周圍的人都一身缺點不值得深交,張三圓滑世故,李四邋里邋遢,王五見識短淺……
上面七條,至少四條與別人有關。進一步反思發現,戾氣盡管主要是自身的問題,但大部分時候,都狡猾地投射到別人身上,從他們的為人處世方面找到借口,從而完美為自己開脫——是別人情商低不會說話,是別人自以為是對我妄加評判,是別人素質低下在公眾場合給人造成不便,只是我自己不幸碰上了這樣的人,我是一個24K純受害者,所以有絕對正當、正義的理由,向別人發射不滿。
可是,如果再進一步想想,經常碰到看不慣的人,發現對方有致命缺點,是不是因為我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呢?
確實如此。
我只看到別人喋喋不休,卻看不到他們的熱情洋溢、對人天生的好奇心;我只看到別人的驕傲自大,卻看不到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上頗有建樹的能力;我只看到別人的虛與委蛇,卻看不到他們總能把自己和周圍環境打理得井井有條……你想看見什么,便會看見什么——這樣的理論,叫“視網膜效應”也好。“確認性偏差”也罷——已經成為心理學上普遍認可的觀點。
甚至,帶著天然的偏見去看人,對方的熱心腸也會被當作假意周旋,能者多勞則被看成愛出風頭,連優點都慘遭顛倒黑白,更何況人皆有之的缺點呢。
這樣的做法,有一個話糙理不糙的評論:“雞生蛋,雞也拉屎,你放著蛋不吃,整天盯著屎干嘛?”而且,沒有人雇我們當批評家,每天的工作就是拿著放大鏡,用嫌棄的眼光對人挑三揀四評頭論足。那么,我們盯著別人的缺點,對自己有什么好處呢,還難免惹氣。
可是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啊。巧的是,有一天我走在路上,忽然腦海里出現幾個人,我靈機一動:不妨想想他們有哪些優點,尤其是我不具備的優點吧。沒想到短短幾分鐘竟然想了很多,一條條優點接連冒出來,應接不暇。到家后,手頭正好有一個筆記本,于是我便把剛才的想法記錄下來,還意猶未盡,又隨手寫了其他幾個人,這才心滿意足地放下筆,感覺從內心油然而生一種凈化力量,讓自己比之前開朗、輕松、愉悅了很多。
舉幾個人作為例子,事無巨細,只要我不具備的優點,就照單全收。
首先是最近接觸比較多的鄰居:
“向旭哥學習:
每次見到他都開心、熱情地打招呼;
很會接梗;
既然要做飯,就要做得好吃。”
雖然都是微不足道的方面,但總是很喪的我(即使笑也是擠出來的,明明是笑,嘴角卻向下撇,因而被評論為“尷尬的笑”),遇到這種有感染力的笑容、每天都能保持開心的人,相形見絀之下,確實應當努力學習啊。而且旭哥很會聊天,我說上一句,他總能輕巧接出正中下懷的話,這種能力,雖然難以琢磨,但至少要有意識地去學吧。另外,我是那種自己做飯就隨便扔幾樣菜在鍋里胡炒亂燉,怎么省事怎么來,甚至做熟就行,味覺享受就將就一點吧。而有了對比才知道,這根本不是過日子的正確打開方式啊。何況,我難免在別的方面照搬敷衍了事的惡習,不防微杜漸可不行。
接著是一位讀博士的密友:
“向琳琳學習:
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要怎么做;
會主動結交想結交的人;
讓自己過得精致;
不降格以求;
不急于求成;
踏實、有耐心。”
由于我是極悶的人,即使覺得某人不錯,想跟對方做朋友,也決不會主動靠近和攀談,結果只能一次又一次錯過。而且,我常年灰頭土臉蓬頭亂發一身松松垮垮的休閑服,而密友總是造型講究、光鮮亮麗。形象的重要性,我也逐漸意識到了。至于“不降格以求”,則是一名大齡單身青年的自勉。而最后兩條,是在浮躁的我看來,博士生的工作艱深而無聊,但密友能讓心沉靜下來,也許越是瞬息萬變房價飛漲的時代,越需要踏實的能力吧。
甚至,連之前討厭的人和行為,也被我找到了值得學習的點:
愛表現、總是當仁不讓地爭取出頭機會,而結果也確實令人羨慕的同學,換個角度看,竟然完全不一樣了——“向王遠學習:有野心,敢于成為焦點,并敢于朝著它努力。”
已蓋棺定論心機重、八面玲瓏的人,在人際交往方面未嘗不可以是我的老師——“向張濤學習:可以適當交淺言深,有點自來熟也無妨,對方反而會覺得關系更近。”
之前只顧著暗自批評熟人大大咧咧不長心,現在看來,這種能力卻正是我缺乏的——“向方小平學習:心大一點沒什么不好,玩得開。”
甚至,連之前總愛吹噓自己令我不勝其煩的同事,我不僅轉化了他的缺點,還附帶挖掘了他難能可貴的優點——
“向陳世洋學習:
會包裝和推銷自己,真人也要露相;
學習時絕對認真,不能學一會兒就歇一會兒;
消遣方式不能太無腦,可以定期看紀錄片。”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討厭的人,我反而能總結更多,甚至與討厭程度呈正相關。我不清楚背后是何種心理機制在作祟,也許是討厭反而激發了我的斗志,于是格外想從對方身上獲得什么好處,或者要超過對方的好勝心尤其強烈:“連你都能做到,我憑什么不能?”當然,等到淋漓盡致地寫完之后,反而不怎么討厭了。
另外,還有一個驚喜是,這次小小的活動過后,它的影響還在繼續。不時想到略有接觸的幾個人,腦海里馬上跳出來的竟是“能長期堅持跑步”“知識面廣”“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一個人卻能過得格外精彩”,可是以前,對應的評價應該是“情商低”“自以為是”“圓滑”。
一個無心插柳的小舉動,我卻神奇地發現,自己的心態有所改觀,并且找到了那么多可以去努力的方向,感覺自己笑起來,嘴角也開始上揚了。
也許有讀者會問是否有必要寫下來,想一想本身既省事而且也有同樣的效果吧?
對此我認為,寫下來,是一種儀式感,是某種程度上的對以前做法的洗禮。而只是想想恐怕不行,因為據科學研究,我們每個人每天大腦毫不費力就能產生7萬個想法,而只一瞬間想到別人若有似無的優點,馬上就會被“啊真倒霉,沒趕上這班地鐵”“我什么時候才能買房呢”“xx看起來就是愛貪小便宜的人”“宋仲基和宋慧喬相差幾歲”“不知道愛因斯坦活了多久”等接連涌入的想法覆蓋了。
在此分享出來,希望這種受益不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