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原文】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
孔子說:“人以安居于仁德為美。如果擇身所居而不選仁,怎能算作聰明呢?”
【自解】
《三字經》里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三遷”的故事以生動形象的方式詮釋了孔子“里仁為美”的思想。用現代教育學的觀點來看,“里仁為美”就是強調環境對人的重要影響,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會受到仁德者的影響;反之,就不大可能養成仁的情操。
另外,關于孔子“里仁為美”的這一美好愿望,我們可以延伸一下去理解,與德仁的人為鄰,可以延伸理解為與德仁的人交往。與人交往,自然不會再僅僅限于鄰居這個相對狹窄的人際范圍,如果你選擇不了自己的居住環境和鄰居,那么你可以選擇和仁德的人去交朋友,這樣一樣可以實現“里仁為美”的愿望。
(五)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譯文】
孔子說:“發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窮困和下賤,這是人人所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拋掉它,君子不擺脫。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去成就他的聲名呢?君子沒有一餐飯的時間離開仁德的,就是在倉促匆忙的時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
【自解】
不可否認,沒有人愿意過貧窮困頓、顛沛流離的生活,都希望過得穩定安逸。但是,要想獲得這些,必須要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如果為了生活富裕而去做一些違反道德、甚至違反法律的事情,就得不償失了。
(十一)
【原文】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
孔子說:“君子安于道德,小人安于鄉土;君子安于法制,小人安于恩惠。”
【自解】
人各有志,不能強求,而且人的精神境界也確實有高下之分,同樣也不是強求得來的。君子道德高尚,理想遠大,想治國平天下,但這是君子自己的事情,我們沒有權利要求社會上的所有人都成為君子,有君子的理想和抱負。普通人心中沒有國家大義,只有鄉土生計,這本也無可厚非,因為這對于他們來說才是最最緊要的事情。
也就是說,處在不同社會層次上的人要面對不同的事情,要解決不同的問題。君子心懷社稷,為政以德,百姓心系生計,安居樂業,這樣的社會才是真正的和諧社會。
(十四)
【原文】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不擔心沒有官位,只擔心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本領;不擔心沒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自解】
如今,有許多人都在抱怨工作難找,抱怨這個社會不接納自己,卻從沒考慮自身的原因。關于工作,更關鍵的問題不是難找,而是給你一份工作,你有沒有能力做好。如果沒有真才實學,即使把你安排到一個很好的崗位,你也無法勝任,也不會有前途。反之,如果你既有能力又肯努力,那么即使從最底層做起,也大有機會成為人上人。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與其擔心自己的地位和權利,不如腳踏實地地做好當前的工作,等做出成就,你自然會贏得外界的尊重和工作的地位。因此,靜下心來,立足于自身學問和才能的修養,使自己具備勝任各種環境的能力,才有機會獲得事業的成功,實現人生的價值。
(十五)
【原文】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文】
孔子說:“參呀!我的學說貫穿著一個基本觀念。”曾子說:“是。”孔子走出去以后,別的學生便問曾子道:“這是什么意思?”曾子道:“他老人家的學說,只是忠和恕罷了。”
【自解】
做事竭盡全力叫作忠,這是對自己的要求。做人將心比心叫作恕,這是看待別人時的心態。孔子是在教導我們,為人處世,對自己要嚴格要求,竭盡全力的去做事,對別人則要將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