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取一瓢飲

2017.12.24《把時間當作朋友》,第二遍,至P207,梳理


001學習的途徑

體驗、試錯、觀察、閱讀、思考。

由前四者得來的經驗或者知識并不總是對的,很多知識是與現有經驗相悖的,所以,書中提到“人在學生時期應該認真閱讀至少3本關于科學史和科學方法的書籍”,我覺的不局限于學生時代。如果覺得科學史和科學方法可能會無趣的話,從理工科思維開始入手會不會是個好辦法?

學習是一個主動過程,從學校走出后,我們更需要自學的能力。目前自媒體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閱讀與寫作,這兩項在自學能力中最重要的位置,只是,這里的寫作,指的是“寫出簡潔、有效、準確、樸素、具體的說明性和說理性文章的能力”。我們常說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許在一個平臺期進行很長時間才會積累到質變,當我們知道學習的曲線過程之后,當我們知道努力之后并非不斷進步,長時間沒有進展之后是不是就沒有那么多失望了。

002思考

“獨立思考,只不過是從別人那里知道一個結論的時候,自己動腦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結論的過程有沒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結論到底有沒有道理的過程。”

成長的路上少不了大牛的指點,尤其當我們還說小白的時候,大牛的經驗傳授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益處。我們可以崇拜大牛,但是,盲目追隨大牛并不是明智的做法。

大牛推薦的方法都是好方法?之前網絡上有一個小規模的調查,說是關于問路,男生更喜歡東南西北的指引,而女生則更喜歡標志性建筑或者左右的方式。我們不去討論其結果的科學性,但是,借由這個例子,我們更能理解,人與人的接收過程與行為方式是不一樣的。大牛的方法自然是其已經證明了的對他自己而言有效的方法,那這個方法不經調整適應,直接拿過來用就一定是有效的嗎?

大牛說的話都是對的?一方面,我們早就知道,判斷一個觀念或者一句話的正確與否,要看其存在的邊界,其存在的前提與適用的范圍,斷章取義不可取正是因為砍掉了背景和上下文。另一方面,大牛是大牛,正確是正確,它們倆什么時候都不是一回事。

003概念

“讀教科書,要先把所有概念都記下來,暫時不懂的就死記硬背。把概念牢記于心,就可以通過以后的學習和實踐反復審視它,并形成透徹理解”

這段受益很大,并不局限于其本義,更在于由此引發的聯想與遷移。

在一些技能的學習上,我通常還沒學會走,就想跑,想更快地跑。又或者,在最開始就想弄明白每一個細節。可是,最開始的時候,沒有足夠的積累,談何深入理解,而就這么把一個知識點放過,日后再想起來的機會恐怕不多了。所以,先記下來,都記下來,當時就能明白的最好,弄不明白的,日后積累量到了,某一個瞬間會開竅的。

004失敗是成功之母

“與其關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從失敗者身上汲取經驗”。

“成功背后的東西很難看清楚,所謂成功的真實性也很難判斷,成功者們又會有意無意地美化和包裝他們的經驗”(指的應該是自利性偏差),“而這一切都在干擾我們的判斷。不過,觀察失敗者卻相對容易得多,因為失敗者的失敗往往是明顯的、確定的,失敗的真正原因也往往很容易查實。”

這段分析得很在理。

不過,不管成功還是失敗者,他們身上總會有值得我們借鑒的點,也不能一棒子打死。

005反思

前兩天試著把整章的內容都一一梳理出來。今天只側重梳理對我有刺激的點。發現,今天的這個方法更適合我。如果要把一本書與人分享,倒不一定像思維導圖那樣面面俱到,我只取一瓢飲又何嘗不可?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