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儒家有大道

圖片發自簡書App

孔子承前啟后,把上古以來的文化從學術教育與生命經營之路的角度,進行了匯通融煉,這是一次集大成的文化提煉,成就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第一個版本,這個版本的完善性和先進性,在于它是繼承和闡揚了中華心學自開天辟地以來的系統論架構,強調天人合一為本體論,格物致知為方法論,知行合一為要求,內圣外王為目的。正確地為人在此間的生命經營,提交了個體的生命科學之道和群體的人文和諧之道,如果講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個版本無疑在當時乃至稍后一段時間里,是世界最科學的生命支持和社會教化系統。它使上二千五百年自三皇五帝以來開創的文化精髓變成得可呈、可教、可用、可傳,通過他的民間行教,杏壇講道,培養了三千士七十二賢者,這些學生在學優以仕以商以教的行止中,中興了大成儒家。他因才施教,有教無類,定下“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教目,培養了一大批有識、有才、有力之人,所教之學,全是經世致用,所傳之法,全是一以貫之。三才通達,究天人之際,物我圓滿,通百家之能。形成一個大成的文教智慧系統。

他對弟子子夏說:“商乎,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意思是小人儒抱殘守缺,君子儒經世致用,小人儒尸于名教,君子儒道術通達,不要在文字、稱喟表象上強調自己儒家的特點,而要從持心修心皈心之學和術器亨用上成儒之功。

孔子生于“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社會人心大壞,列國紛爭,無所不用其極,功名利祿,中華有史以來第一次如此泛濫成災,成為社會趨之若鶩的淵藪。盡管,功利的人生流血漂櫓,少見真正的贏家,但人們已經飲鴆為尚,爭相比附。這一切,對圣者而言,恰是獲取滋養,成就強勢文化的良土。唯相反才能相成,于極端中才能立起大和。

真正經世致用的學問不要怕市場。如果“交換“是生命的常態,一個智慧文化真的理性,恰是認識功利世界的現狀,在其世學的鋪展上,有“沽之哉!“的圓通。而且,孔子當年非常遺憾的一點,就是沒有實現文人的獨立性和文化的獨立性,他要死去之前,滄然涕下,說:“泰山其頹科,哲人其萎乎!“傷感后世儒者可能會因為不獨立的經濟地位,依附于權勢與財主,而漸趨于下甚至于濫。今天在商業的世界,表面上看一切都錢化,真是很糟糕,文人卻應該用心體察,這可能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按照社會價值論,應該一個社會的精神文明產品,特別是靈魂文化產品,真正切用并能夠帶來巨大幸福感的東西,應該是最貴的。那么,文化人就要放下原有清高之固執,當然不是為了錢本身。這種說法可能帶來固有觀念的抵觸,然而,真正換一個角度,如果真正的文人與文化能夠獨立,這樣的結果對文化是更為有利的。思科的“思想市場“論,恰如其分地闡明了獨立的文化對于社會轉型的價值渠道,所以,我很贊同。

時到如今,國學不要簡單的論述孔子是如何一個完人,或者原典的儒學經典如何圓滿,把心力不要過多耗在這里。國學應該繼承的是夫子現實主義的精神,把他確定的國學內圣外王的精神,結合當下的眾生實際生活狀態,結合社會,尤其是國際社會背景下的文化多元現狀,提交自己有競爭力的文化實踐版本,建立自己長期的人才培養戰略,真正的培養代代薪火承傳的德能兼優、大用大智之士為要。(啟嘉春秋《大成儒家有大道》)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