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次原創
對爸媽,這是篇回憶文。細數兒時的快樂時光!
對娃,這是篇游戲集錦,在游戲中玩出對歷史的好感和好奇心,讓娃感覺到,歷史就生動有趣地隱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在玩中學歷史,探索下我們玩的游戲,是哪些歷史人物同款?
本期歷史趣聞
放風箏的魯班和墨子。
蹴鞠、拔河曾是軍事訓練?李白、杜甫,玄奘、武則天,都可能見過拔河吶。
兩漢時就有跳繩、踢毽子、石頭剪刀布?能想象漢代名人司馬遷、華佗、張仲景、蔡倫玩跳繩和石頭剪刀布的樣子嗎?唐代少林寺僧還踢毽子練武吶!
喜歡玩捉迷藏的唐代詩人,喜歡打馬球的唐代皇帝。
更多數學游戲、化學游戲、節日創意親子游戲……詳見同名微信公號。
上古
▲打彈弓是咱們中國人的發明,上古時期,彈弓用于狩獵,后來演變出了弓箭、弩機等,成為了武力器械。
▲想象一下,山頂洞人、北京猿人、元謀人所在的上古時期,祖先們就開始使用彈弓啦。還有會種水稻的河姆渡人,會種粟(小米)的半坡人。好聰明的祖先哇。
▲彈弓在古代也曾是很流行的娛樂工具,兩漢魏晉時,富家子弟出游往往挾彈攜壺,賞賞山景,打打鳥雀,“遇會飲酌,蕭然自得”,儼然成為一種風尚。
春秋戰國
秋千
拔河
▲秋千起源于北方的少數民族山戎,春秋時傳入中原。漢代以后,秋千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的習俗活動。宋代出現了水秋千,在船上蕩秋千表演雜技,類似跳水運動。
▲宋代名人:“包青天”包拯,詞人蘇東坡,砸缸的司馬光,《水滸傳》原型宋江,女英雄穆桂英……他們也許都見過水秋千吶。
▲拔河早在春秋時期就有,當時叫“鉤強”或“牽鉤”,后來演變為荊楚流行的“施鉤之戲”,是配合水戰的軍事技能。
▲唐代,正式有了拔河的名稱,農歷正月十五會舉行盛大的拔河活動,熱鬧有氣勢。李白、杜甫,門神秦瓊、尉遲恭,取經的玄奘,羞花的楊玉環,女皇帝武則天……也許都見過拔河呢。
放風箏
竹蜻蜓
▲放風箏起源于春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據載,最早的風箏是墨子制造的,叫木鷂,可惜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了墨子的風箏。到了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坊間才開始用紙做風箏,叫“紙鳶”。
風箏在古代是戰爭時通訊和偵探的重要工具,還能帶上火藥作為進攻的武器呢。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后,風箏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竹蜻蜓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制成,晉朝葛洪所著的《抱樸子》中提到的飛車被認為是竹蜻蜓的最早記載。后來通過貿易進入歐洲,曾經被稱為中國螺旋,還曾經出現在圣母圣子像中。給西方設計師帶來了直升機的靈感,被譽為“航空之父”的英國人喬治●凱利就對竹蜻蜓很著迷。
圍棋
投壺
▲圍棋在古時稱“弈”,是歷史最悠久的棋類游戲,屬于琴棋書畫四藝之一。相傳是帝堯所作,春秋時期就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
▲投壺也叫射壺,起源于春秋時期,原本不是游戲,是國家的禮儀。投壺成為游戲,是戰國后期開始的,類似士大夫、文人們宴飲時酒令。在唐代得以發揚光大。
斗雞
蹴鞠
▲ 斗雞 最早見于《左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馴養斗雞的國家之一。在唐代盛行,李白還寫過詩吶。中原一帶的斗雞,追根溯源,大多出自開封,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以斗雞為樂 ,“錦帶休驚雁,羅衣尚斗雞”。
▲蹴鞠 是指古人用腳蹴、踏、踢皮球的活動,在戰國時期就已流行,從漢代開始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唐宋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蹙鞠。
賽龍舟
撥浪鼓
▲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之一,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賽龍舟起源于戰國時代,是為了紀念屈原。
賽龍舟先后傳入日本、越南及英國等,現在已成為正式比賽項目。
▲撥浪鼓出現在戰國時期,早期的撥浪鼓是樂器而不是玩具,隨著時代變遷,作用慢慢變成禮樂、商業、兒童玩具。戰國的詩人 屈原 ,思想家 莊子 、 韓非子 ,名醫 扁鵲 ,刺秦的 荊軻 ,是否聽過撥浪鼓的清脆聲音呢?
兩漢
▲角抵是類似摔跤、相撲的角力游戲,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在秦漢時期十分盛行。《漢書》中有關于角抵的記載,規模宏大,轟動京城。
角抵在宋代變為相撲,朝廷中的盛大宴會,經常請相撲手來表演,作為席間嘻樂,民間瓦肆中的相撲之戲也廣為盛行。
石頭剪刀布
跳繩
▲石頭剪刀布發源自中國人發明的猜拳游戲,后來傳到日本、朝鮮等地,漸漸風靡世界。在漢代就有猜拳游戲,叫做手勢令。你猜在國外,石頭剪刀布叫什么名字呢?
▲跳繩源遠流長,繩子很早就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古人用繩子記事、捆綁、畜牧……
漢代畫像石上已經有了跳繩圖,證明最晚在漢代已經有了跳繩活動。
古代民間武師,曾經用跳繩鍛煉身體,邊輪繩邊齊喊口號,后來跳繩還發展為雜技百戲,年節時邊跳邊敲“太平鼓”用歌謠伴唱,很有喜慶氣氛。
▲能想象漢代名人跳繩,玩石頭剪刀布的樣子嗎?《史記》作者 司馬遷,名醫 華佗、 張仲景,改進造紙術的 蔡倫,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可能都會玩跳繩和石頭剪刀布呢,莫名的喜感,哈哈哈。
舞龍
踢毽子
▲舞龍 俗稱玩龍燈,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舞龍時,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成為了全國各地的傳統民俗。
▲踢毽子歷史非常悠久,出土文物漢代畫像磚上已經有了踢毽子人的形象,所以踢毽子最晚也起源于兩千年前的漢代。
踢毽子和蹴鞠同宗同源,唐代踢毽子甚至影響了少林寺武功,少林寺僧曾把踢毽子作為練武的輔助功。
宋代,由于踢毽子的人多,還產生了以賣毽子為生的小商業。
現在,還有花式翻新的花樣踢毽子呢,要不要和小伙伴們一起試試?
魏晉南北朝
▲斗草又稱斗百草,是端午民俗,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玩法分為“文斗”和“武斗”,唐詩宋詞中也有很多對斗草的描述,咱們一起找找吧。
▲所謂“文斗”,就是對花草名,以對仗的形式互報草名,誰采的草種多,對仗的水平高,誰便贏,文斗沒有植物知識和文學修養是不行的。《紅樓夢》中寶玉生日,丫頭們玩的就是斗草(文斗)。
▲孩子常玩的是“武斗”,雙方各選一根有韌性的草,交叉成十字,各自用勁拉扯,不斷者勝。
唐朝
▲捉迷藏在兩千年前的希臘就很流行,在我國,捉迷藏在唐代已經出現,唐代詩人元稹寫的五首《雜事》詩,其中一首寫的就是捉迷藏。五代時,花蕊夫人的《宮詞》也寫了捉迷藏的樂趣。
▲打馬球 在中國古代叫“擊鞠”,是騎在馬上,用馬球桿擊球入門的體育活動。有資料認為東漢時期我國就有,也有認為唐初由波斯(今伊朗)傳入。
唐代盛行打馬球,與皇帝的愛好分不開,唐朝22個皇帝中,有18位是馬球運動愛好者。
▲葉子戲是一種游戲紙牌,最早出現在唐代,被認為是撲克、字牌和麻將的鼻祖。
更多數學游戲、化學游戲、節日創意親子游戲……詳見同名微信公號。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