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到了,翻開一看,其實就是《人生轉軌處》。
主要內容就是曾老師和一個名叫小松的十五歲少年相處三年,運用各種方法改變了小松的人生軌跡。看前半部分的時候,沒有特別的感受,到了后面,曾老師的一些言論著實震撼了我。年近三十,才接觸到這些思想,不免遺憾,更多的是羨慕小松有幸遇到這樣一位心靈導師。后來就開始思考,如何教育自己成為一個有魅力的人。對照曾老師的課程,發現自己的人生有很多欠缺--邏輯思維、思考能力、藝術鑒賞、心理學課、哲學課、政治課等等,這些欠缺的已經無法完全彌補了,只能盤點自己現有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完善自己。感覺自己的成長是在有了孩子之后才開始的。
下面就讀書時勾畫的句子,寫一下自己的感悟。
一:學習之外,還有很多重要的事。
大多數的家長是把學習當做第一要務的,除了學習之外,不讓孩子打掃衛生、洗衣服,不準看電視,不準上網……仿佛除了學習,孩子就沒有別的事可以做了。于一個人來說,長期只能做一件事是非常枯燥和痛苦的。
人是感性的動物,是有七情六欲的,學習之外,我們還要學會享受生活。學習是成長的一個途徑,但不是絕對的途徑,畢竟我們想成為的不是只知道學習卻不懂生活的呆瓜,生活之中有許多有趣之事需要我們去發掘,前提是我們要有發現有趣的眼睛。這就要求我們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二:能對自己負責的只有“我”
首先看一下“父母”是什么樣的。
只要有生育能力的人都可以做父母,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好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也并不是完全正確的。因父母錯誤的對待,導致孩子走上歧途,父母對此是無法負責的,因為毀掉的是孩子的人生,承擔錯誤后果的是孩子,父母最多只能是悔恨,于事無補。
于孩子而言,無法改變父母,那就盡可能的自我成長,掙脫原生家庭的局限。于父母而言,不要總想著怎樣教育孩子,先做好自己,言傳身教比單純的說教管用。
三:其他感觸頗深的片段
契約精神整段
最后反思自己今天的言論。一個朋友,女兒上初中,經常和我說關于教育孩子的煩惱,每次我都是夸夸其談,其實我也并沒有一個非常清醒的認識,只是看書得來的一些理論知識,于朋友并無實際幫助,反倒徒增其煩惱,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