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是社交動物,我覺得,他只說對了一半。
原古時期,人是很少的,面對這個大自然的環境是很無力的,這時候看到了自己的同胞,可能比現在在國外遇到老鄉還激動;而隨著人類的繁衍,人口倍增了許多,與此同時開始發生人口聚集效應,大量的人只生活在城市中,部分的人生活在鄉村,很小部分的人生活在其它地方。
你現在是不是不用走幾步,就可以看到一群人,而一個人可以獨處的時間反而變得很稀缺,自我交流的時間就更少了。是不是自己在生活中少了點什么,對,就是自我交流的時間。
最近發現了一個不錯的自我交流的方式,一個人走走。就是一個人沒有目的的,在路上散步,你走的速度隨你,你走的方向隨你,你走的時候要做的事隨你,但不要因為炫耀而去做這件事。
我自己會找一個工作日的中午,吃完飯之后大約有一個小時的空閑時間,我找了一條鄉間小道(我公司的工廠在一個偏僻的小鎮上),沿著小路開始隨性的走,帶上耳機聽著輕音樂,看著得到上笑來老師的專欄開始朗讀,不用刻意高聲,只要自己聽的見就好。
讀完之后,我就開始自問自答,比如這個概念還可以用到哪里,幾個概念之間存在的聯系,或是想到哪就問到哪,深深感受到一個人的快樂和自在。
路上可能偶爾會遇上幾個陌生人,我不會刻意的去和他們有眼神的交流,但是我也不懼怕。因為我知道此刻就是我的天地,我享受當下就好。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自言自語開始有了一種負面的色彩。好像對自己說話是一種不可以理解的事情。你可以一個人聽著廣播,一個人去讀書,一個人進行寫作,唯獨很少一個人做的就是說,一個人說話,真的是很少做的一件事。
我曾經嘗試去回答為什么我很少和自己說話這個問題,我在想是不是這個行為和精神病人的行為趨同,而遭到社會的不認可,所以從小就沒人會教我們這么做,我們這么做的時候肯定會被責罵吧。但我認真想想這個問題。自己和自己說話,是內心的本我在和自我進行交流。這和我們寫作其實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都是在自我交流。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過精神的三大部分,以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相互關系?!氨疚摇保ㄍ耆珴撘庾R)代表欲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本我和自我的交流,也就是潛意識和意識之間的交流,是自我了解本我的過程,我們常說的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當我在工廠周圍走起來的時候,發現我認識世界又多了一個維度。常常是開車從路邊經過,整個世界是被加快了的,就像聽著快放的語音,無法把握說話者的音質和情感,留下的只是剩信息。
我看到路邊的葉子是綠色的,葉子在陽光下的投影隨風而變換,樹干是凹凸不平的,最下方是用白漆涂抹著的,這都是不曾發現的美。
而現在的空中飛人(常年乘飛機的商務人士),他們可能一年的飛行距離加起來可以繞地球N圈了,但他們不知道飛行的過程中經過了什么,A點到B點,就這樣而已。
隨著信息革命的蔓延,社會的效率更高了,毫秒級的傳輸使得我們根本不需要去等待過程,而是更高效的去獲得我們想要的,而信息經過了什么,或許只是物理學家比較清楚。我們需要慢慢去感受這個世界,而形成更完整的世界觀。
我們都曾聽過,慢生活和快生活的不同理念。這種二元(非黑即白)的說法,好像我們不得不在其中做出一種選擇。但我們其實還有第三種(甚至更多種)選擇,就是讓自己來控制自己的生活節奏,該快則快,該慢則慢。而這個并不需要聽別人的指令。而一個人走走就是可以調節自己生活節奏的方式。
有人會問,一個人散步多無聊,多點人不好嗎? 我想生活是有很多面的,人生也不應該只有標準的生活方式,社交時人和人在交流,傾聽與訴說。而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也應該多一些交流,而一個人走走就是一種特別好的習慣,它可以讓你慢下來,去傾聽自己的聲音,大自然的聲音,去感受自然和內心細微的變化。而這一切都是你需要的。
試著去體會一個人在路上的點點滴滴,去感受內心的聲音,去理解大自然的美妙。
而如何去開始一個人走走呢?我建議可以在工作日的中午或是一個空閑的周末,找一個不太多人認識你的地方,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走的累了就歇歇或者騎騎共享單車,過程中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也可以嘗試自言自語,這其實一點也不孤獨,而是去嘗試獲得更豐富的體驗。
希望可以收到你在“一個人走走”過程中的照片和不一樣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