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師經典共讀”社團的幾點思考
1.對于想學習、想成長的老師來說,學習本身就是目的,成長本身就是目的,通過讀書去解決問題本身就是目的,量化考核獎分之類只是額外的獎賞,可以有,但不是第一位的。
對于不想學習的老師,通過行政干預把他們拉過來,可能也學不進去,甚至起反作用。
2.這學期當成實驗,先做起來,下周報名、買書,放暑假前讀2次。
3.先不進行行政干預,但領導應該有人帶頭參加,第一次特邀張校長參加,會有一個簡短的啟動儀式。同時可以考勤記錄參加情況。
4.如果大家覺得有收獲,下學期可考慮全校共讀或繼續保持自愿參加的原則,但給機會讓成長的教師在全體老師會上發言,讓榜樣能夠被看見,能帶動更多老師。
如果大家覺得雖然有收獲,但惰性使然不能堅持,也可以考慮行政干預。
如果大家覺得收獲不大,那就結束吧!
5.需要學校解決的問題:買書、茶、水果;一個有空調、投影儀的教室;定在什么時間?老師想參加,但有課的問題。
“經典共讀”部落的小伙伴們:207.6.2
1.《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剛剛已經在網上為大家訂購成功了!
2.張校長為大家準備了精美茶葉。
3.第一次共讀時間暫定為下周二下午第三節(第一次有一個啟動儀式,時間稍長,大課間開始)。
4.感謝大家主動修改自己的群名片,據我所知,有的小伙伴自己不會修改,就找別人幫忙,這份真誠讓我感動!
5.煩請還沒有修改群名片的小伙伴抽時間修改一下,我們會按照名單發書的。
“經典共讀”部落的小伙伴們:2017.6.3
短短的時間內,群名片全部修改完畢,再次對大家表示感謝![玫瑰]
正所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p>
在遵守規則(其實只是一個倡議)的同時,你表現了對別人、對事物的信任,同時也增加了別人對你的一份信任。
請大家思考一個與下周我們要研討的內容相關的問題:
當你的教室里出現紀律問題(比如打架)時,你的反應會是什么?你習慣性的處理方法是什么?
“經典共讀”部落的小伙伴們:
這次共讀讓大家久等了!明天上午抽時間到教導處簽名領一本《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吧!提前預習一下第一章吧!
明天下午4:20(第二節下課后10分鐘),會議室不見不散!
我們即將踏上一段新的旅程,在旅程的開端處,我送給大家一個故事,去得晚的故事無[呲牙]。
書上能不能做批注?可以的。只是,只是,如果參加共讀的次數少,你還要把書交還學校。比如這本書我們讀了5次,你參加了4次以上,學校把書獎勵給你;不夠4次的話,書還到圖書室即可。
2017.6.12
下午不能按時參加共讀的小伙伴,請提前在群里說明,格式如下:
董新琪共讀請假第一次。
董新琪共讀因事晚到。
我提議,共讀考勤自己記錄,共讀結束后,達不到次數的自覺把書還到圖書室。
可以嗎?@池長明
“經典共讀”部落的小伙伴們:
早飯后到辦公室,聽到蔣會云老師因想參加活動,而又跟任課老師調不了課,想把課調到周一晚上僅有的一節自習。之后,群里有課的老師也在為調課而積極想辦法,我既高興、感激又倍感壓力!
我知道大家相信這一點:我們在教室里遭遇的問題,一定有人遇到過,而且一定有人出色地解決了問題。這樣的人在哪里?經典書籍里。
我的夢想:社團的發展過程,將不依賴于任何行政安排(行政只起到服務的作用,例如場地和經費支持),而純粹以熱愛來推動。我的熱愛,帶動大家的熱情;大家的熱愛,帶來持續的進步。不在乎快慢,在乎的是一起創造屬于自己的空間。然后,相信種子,相信歲月。
是的,我們很忙,上班有人家的娃,下班有自己的娃,上班下班都應付不及,哪有閑心去閱讀?這是經濟學上典型的窮人思維。我窮,飯都吃不飽,哪有閑錢來投資?這不是事實,你窮,還整天逛淘寶,買一堆無用的東西?你是不是窮到手里的錢恰好能應付一日三餐?不是這樣的,窮人可能比富人浪費更嚴重。實際上,時間(精力)就是我們的收入,要讓每一分收入都盡可能地效益最大化。蘇霍姆林斯基給老師的100條建議中,第一條就是“讀書的時間從哪里來?一天只有24小時”。
也許我們該問一問自己,當我在班級遭遇一堆問題時,我開心嗎?
“經典共讀”部落的小伙伴們:
獅王二十八世要舉行婚禮啦!他邀請全國所有的老師及在校大學生參加!
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如果有這個愿望,就抓緊時間上路吧!
“經典共讀”部落的小伙伴們!
明天期末考試,共讀只能到下學期繼續了!
長長的暑假,你能把《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自讀完成吧?有疑問的話就在群里提出來吧!如果結合自己的課堂,有案例故事(無論已解決還是待解決),那就是最好的學習!
一個好的問題,一個好的案例,會將所有人卷入“思”的境界,讓所有參與者離真理更進一步。當然,這首先取決于所有參與者的姿態,一種蘇格拉底式的朝向問題的姿態,一種聆聽的姿態,一種謙遜的勇于接受批評甚至打擊的姿態,一種坦然自若地開放自己的姿態……
很快我們就會發現:最重要的學習過程不是發生于共讀的時候,而是發生于預習之中,發生于獨立地穿越一本書的過程之中,發生于提出高質量問題、客觀地描述案例的過程中!
專業發展,本質上是旅程,是共同穿越的過程。不是聽講座,講座再精彩,于你只能是原地打轉。很多時候,我們從未上路,只是聽著一場一場的玄妙的童話,看一出又一出或激動人心或乏味的演出,然后做一場灰姑娘的夢,如此而已。
你也許還會買一本《孩子,挑戰》,在這本書里尋找溫和而堅定的自己!如果找到了,你就會開始享受與孩子、與學生在一起的時光,至少不會像以前那樣難以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