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你自己!
——希臘圣城德爾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中國)六祖慧能大師
一
小時候,大概八九歲的樣子吧,有一天,剛剛下過雨,在
我們家新窯的東墻邊,弟弟拿著一個用鐵制的魚肉罐頭盒子做
成的呈扁圓柱形的煙灰缸,蹲在地上,撅起屁股刨坑,他穿著
開襠褲,露著熱乎乎的屁股蛋子和小雞雞卵蛋,認真地刨著小坑。
出于好奇,我就問他:“你作甚哩?”他回答:“我在種葫蘆(我
們老家人對南瓜的叫法),很快就長出來啦!你看。”他笨拙
地用手指向右一指,我看見一行南瓜苗,有的已經拉蔓,開著
燦爛的黃色花朵;有的只拉了蔓,還沒有開花;有的長出了葉子;
還有的只是剛出土的兩瓣豆莢……
我頓時仿佛被電擊一般, 突然發現和感受到了奇跡——這就
是生命!生命就這樣展開了,他是如此這般的神奇!這里面好
像隱藏著什么秘密呢?震撼和驚愕之后,我蹲下來,和弟弟一
16
起種南瓜子。他先用煙灰缸刨好一個饃饃大的小坑,放入兩三
顆南瓜子,接著用手把土蓋上,再舉起小手掌用力地拍打四五下,
然后去種下一棵……
現在想來,估計想要探索世界奧秘的種子,大概在那個時
候就種下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渴望便日益的強烈起來。
上了中學,對于功課,我除了喜歡語文,還對物理、化學和生
物也很感興趣,并且物理學得相當可以,高二時就推導出了行
星的密度和引力成正比的定量公式,到了高三,我甚至還想解
決愛因斯坦相對論沒能解決的問題。這個想法是由一本叫《飛
碟探索》的雜志引發的。這個雜志我從初二開始就在書攤上購
買閱讀,從初三開始,就一直訂閱,直到高中畢業。我還看了
許多有關未解之謎和金字塔之謎的書,也看了許多文學類的書。
我仿佛一直在找一個東西,好像處在一種迷迷糊糊中,光
憑著感覺在摸索。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那時的我,對這個奧
秘的追求和探索,僅僅處于不自覺的潛意識狀態。
直到路遙的到來,才第一次清晰起來確定了人生目標。高
中畢業后,我鬼使神差的去了北京一所民辦大學學習,通過大
量的閱讀,和認識了一些朋友們,才逐漸走上了真正自覺有意
識的探索之路。
綜括起來,這條道路用一句話說——就是古希臘圣城德爾
斐神殿上所刻的那句著名的箴言:“認識你自己!”
二
當然,我一開始只是走在文學道路上,通過讀書、學習、
17
寫作、漫游賣書的方式行走全國游學,艱難地走在精神探索的
道路上。然而,即使是走文學道路,我也是一直在找那些能把
這個世界的終極秘密告訴我的作家的作品,至少是找往這個方
向上靠攏的和已在這個方向上走的作家的作品下功夫閱讀。比
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和《卡拉馬佐夫兄弟》,
黑塞的《悉達多》和《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在2007 年之前
就閱讀了。至于博爾赫斯的《永恒史》、《沙之書》,保羅. 柯
艾略的《朝圣》、《少女布萊達靈修之旅》,是后來才讀到的。
這幾個人都有這種傾向。還有一個是托馬斯. 曼,只是他沒有
這幾個人這么明顯。
在2003 年至2008 年那段之間,除了上面的作家和作品,
我還讀了舍斯托夫、梅列日科夫斯基、克爾凱郭爾、尼采和薩
特等人的作品。然而,這條路,走的很艱難,很沉重,仿佛進
入了一條死胡同,我因閱讀和思考這些人的作品, 致使精神持
續緊張,最終陷入了病痛之中。當然,這與我當時的處境也有
關系。
后來,我回過頭來,開始閱讀老子、莊子、列子和寒山子
詩集,這才好轉。尤其是寒山子的詩集,在2008 年的夏天,讓
我仿佛一下子從火熱煩悶的烈日跳進了涼爽、舒暢的河水中,
給我的身心帶來了極大的暢快,清爽無比。只是,這種身心和
精神上的大轉折讓我始料未及。
正是在這樣一種狀態下,我很偶然的,也是很必然的,就
碰到了佛法禪宗,并且迅速契入。詳細經過之前已經講過,這
里就不在贅述了。從此,我開始了精神上的輕快之旅,并一步
步——走向自己。用禪宗的話來說就是明心見性,尋找自己的——
18
“本來面目”。
從此, 我的閱讀和關注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是《金剛經》
和《六祖壇經》,接著是南懷瑾先生的作品,和我的皈依師父
凈慧老和尚的著作,還有虛云老和尚、太虛大師、憨山大師、
圣嚴法師、元音老人、宗薩欽哲仁波切、張尚德老師、雪漠上
師等人的作品。并且在2009 年皈依三寶,修學禪法,到禪堂打
坐。后來又到終南山隱居靜修,近兩年后才下山,繼續漫游賣書,
行腳參訪。
三
大概來講, 到目前為止,在認識自己,走向自己這條道路上,
我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次, 大概是在2009 年至2010 年之間,我讀《六祖壇經》,
當我讀到下面這一段時,內心頓時有省。“善知識,無者無何事?
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
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
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
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第二次,是2011 年夏季在終南觀音山西景池住山時。某
一天,我因取東西從圓照法師紀念堂進進出出了好幾趟,最后
一趟在出門時,被高高的門檻給絆了一下,差點摔倒,就在那
一刻,我突然回光返照,心里生起了覺照:是誰讓我這樣進進
19
出出地走個不停呢?是誰在整天使喚我呢?這是我第一次看見
了自己的念頭,能返觀到自己的念頭,回光返照。
第三次,2012 年春天,我在四祖寺碰到一個外國和尚,他
是美國人,在日本學了許多年禪,他的日本師父推薦他到中國
來參訪四祖寺,他在四祖寺要待一個月左右。在他的單人寮房,
他讓我朗誦自己的詩歌,我朗誦完,他也朗誦了一首。我就問他:
“你的師父是誰?你開悟了嗎?你的師父開悟了嗎?你找到真
理了沒有?”
他先是怔怔地看著我,過了一會兒,然后閉上眼睛,又睜開,
接著緩慢地,一字一頓地,說“:誰……需要……真理?誰……需要……
開悟?”當我通過翻譯聽到這些反問時,當即一怔,愣在那里,不
能動彈,恰似當頭被潑了一盆冷水,久久回不過神來。
是啊,我所謂的真理是什么呢?我一直苦苦追求的開悟又
是什么呢?我知道它在哪里嗎?我需要它嗎?我又是用什么方
法尋找它的呢?
這些問題一下子從我的心里升了起來。可嘆我所謂的追求
真理,其實是一直在思維分別里揣測,思維測度啊!可惜,當
時的我還是當面錯過了!沒能接到。沒能超越語言和思維的陷
阱。大腦仍然在思維,沒能回到當下。
不過, 經他這么反問,我才發現自己的心一直在向外馳求,
大腦一直在思維叵度,很少安靜下來,身心和塵境一直粘的死
死的,就像臨濟祖師說的“機關木人”,可憐啊!
我一直在找一個東西,就是因為我隱隱地感覺到不踏實,
不安全。這個世界隨時都會倒塌,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我怎么
20
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我死后又到哪里去了?還有,我到底是誰?
如此一連串的問題讓我無法安心和普通人那樣馬馬虎虎、按班
就步地度過一生。我有疑問,在沒有徹底把這個問題弄明白之前,
我是怎么也無法安心下來的,更無法過庸庸碌碌的生活,因為
我覺得過那樣的生活沒有意義,很沒意思,我不想那么不明不
白的活著。
第四次, 是2014 年冬天,在四祖寺禪堂,晚上最后一支香,
聽師父的開示錄音,當聽到下面這段發音時,我又有所醒悟,
只是還有一點點細微的疑惑。
“在具體操作上,無所住心應從何處下手呢?歷代祖師告訴
我們:就安住在當下這一念上。當下這一念也是無住的,說當下,
已經不是當下了,只要你的覺照力和當下的心念緊密結合起來,
連成一體,這就是無住生心的境界,就是在向無住的智慧靠攏。
佛法的各種法門都強調要把握好當下這一念,當下這一念肯定
也是在瞬息萬變的,不管這一念怎么樣,只要你的覺照力盯住它,
不讓它轉移了目標,你的心就有一個安頓的地方。比如你看一
個話頭,你就死死地咬住這個話頭不松口;你在念一句佛號,
你就一心不亂地念這句佛號。念頭在念念遷流變化,參話頭的心,
念佛號的心,也在向前推移,也是無住的。隨無住的心態所產
生的覺照的力量,也是無住的。所謂以無住的智慧,覺照無住
的心境,這樣你就心與境融為一體,就不是“心是心,境是境”,
而是“心境一如”,不可分離。這個時候,你的妄想就會逐漸
減少,當你真正達到物我一如的程度,并且能夠保持這種心態
的連續性與穩定性,那么就離功夫成熟,打開智慧的時候不遠了。
這樣就能以無住的心,照無住的境,最后達到境智一如,物我
21
一如的境界。物我一如的究極處,就是物我皆忘,身心世界都
沒有了,只有一念靈知的覺性。到這萬念俱空的時候,你要不
驚不怖,這就是你即將開悟的消息。”
第五次,在四祖寺禪堂聽了師父的那一段開示,我跑到了洞山
寺。一天早上打坐完畢,出了禪堂,一股幽香撲鼻而來,眼前黃梅正
在綻放。就在那一剎那,我頓時如遭電擊,當即作偈一首:
云居古道獨自攀,訪罷江湖上洞山。
佛在性中非關悟,黃梅放香禪堂前。
至少,從那一刻起,我的心里有底了,通身放下了,之前
的那一點點疑惑沒有了。心不再向外馳求,而是有了一份安寧
和平靜。從此,隨緣的心態占了主導地位。
第六次,這之后,2015 年春天,我在河北云游途中,作打
油詩一首,心徹底自由了。
你道此人是誰氏?
有個人一手抓地,
一手擎天,用力一合,
徑直將個天地捏成一團,
再用力一搓,把它搓成
一粒如豌豆大小的不死丹,
拈在兩指間,輕輕一拋,
張口復下!
我的爺,
霎時間乾坤不見了,
你道此人是誰氏?
22
四
禪宗講“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在沒有搞明白自己是什
么之前,是無法安心的,一切無從談起。
至少,我現在可以很肯定的說,在理解和知識的層面,我
已經知道自己和真理是什么了,而且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
我就會到達真理,親自證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真正明
心見性,大徹大悟。
現在,我已經知道如何下手,也知道如何做功工夫了。正
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我已經知道自己是什么了,而且正
在走向自己的途中。”
實際上, 當你明白了之后,歷代祖師大德的許多公案和法語,
都是在說這件事。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六祖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
里所說的那個非常著名的偈子和五個何期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中國)六祖慧能大師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超越二元對立后的絕待境界,一如境
界。事實上,就是心物一元,色心不二。
23
清涼國師說:“一念不生,前后際斷,照體獨立,物我一如。”
百丈禪師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我的皈依師父靜慧老和尚則說:“平常心是道。”
但是,超越語言的那個境界就只能自己去領會了,正所謂如
人飲水,冷暖自知。
五
最后,我還是用本書的書名,即李翰問道藥山禪師這個公案
來結束本文吧。
李翱,字習之,唐河北趙郡人,韓愈門人,亦為愈之侄婿。
不為師之思想所拘,以客觀采取佛學之精華。為朗州刺史時,
訪藥山禪師,禪師于松下閱經,不理睬。李曰:“見面不如聞名。”
禪師曰:“何得貴耳賤目?”李問:“如何是道?”禪師向上一指,
向下一指,曰:“云在青天水在瓶。”李聞之,茅塞頓開,呈偈曰:
練得身體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吾來問道無余說,云在青天水在瓶。
2016.9.5 第一稿于燕山香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