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要
新木桶理論
積木式創新有一個很重要的支撐理論 —— 新木桶理論,即未來大量的事業獲得成功是大家協同的結果。原則是個人或公司都專注于擅長領域,其他部分交給最擅長的別人來做。強強聯手,組成一個新木桶。
以前的木桶理論強調短板是一個桶最大盛水量的決定因素,因此要把自己的短板修長。然而新木桶理論更強調你的長板,只要有一個長板,雖然別的短板很明顯,但相對應的其他長板愿意跟你合作,強強聯手才能做好事情。
重視“絕對長度”
同時把很多方面做到比較長,只是把“板”的寬度做寬了,然而王煜全提出的“絕對長度”并不在乎“板”的寬窄,不在乎你是否能同時進行生產、研發、銷售;而在乎“板”的絕對長度,是否是世界最長。
選擇有價值的長板
如果你的長板只是比人類強、但比機器弱,那么就會成為被機器替代的目標。這種長板不可取,一定要選擇在未來有價值的長板。主要有三種:
第一,判斷趨勢。至少目前,人工智能的預測能力還非常弱,無法在一個非常錯綜復雜的環境里同時考慮多種綜合因素,例如世界各國經濟走勢、產業爆發時間點等。這種對未來的洞察力是可以著重培養的長板,在未來非常需要,但機器無法做到。
第二,創新。人工智能只能模仿、學習、復制,無法做到創新。
第三,連接能力。機器和機器的連接是被動的,需要聽人命令;但人和人的連接是主動的。
心得
判斷趨勢的養成,是對各行各業的持續關注、持續思考、持續判斷,并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實踐,比如沒有足夠的錢或資源去在趨勢上去創業的時候,就去買這個趨勢上的股票,賺了就是對自己判斷正確的獎賞,賠了就當是一次判斷的失敗;但這不是實踐的失敗 —— 因為判斷趨勢就是多年摸爬滾打養成的洞察力。世界科技和商業風起云涌,洞察未被充分滿足的需求,就是判斷商業風云變幻的重要因素。
創新的養成,就是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多了解跨界的知識,多使用發散思維來思考問題,日積月累,錯綜復雜交織在腦中的信息結點就會和自己本領域本行業的系統知識,發生奇點連接,產生前所未有的創新。
連接能力的養成,就是要分配自己的一部分時間給別人。去參加行業聚會,是把時間分配給偶遇的人們;去幫助有困難的人,是把時間分配給需要幫助的人;去和行業大佬或老鳥連接,是把時間分配給未來他們的需要 —— 記得與比自己強的高人連接,不能不想付出和將來能給他們帶去的回報。
培養長板的方法
首先,知識升級,建立自己的系統。
其次,找到自己的行業領域,把知識升級的能力構建帶入行業。
然后,經過長期鍛煉,將知識能力變成自己下意識的部分。例如世界最著名的游泳運動員菲爾普斯,一方面要掌握正確的泳姿,另一方面必須刻苦訓練,將正確泳姿固化到自己的行動當中。知識升級需要和產業結合,把自己變成產業里真正有價值的那塊長板。
最后,重視取舍,將重心放在自己的長板上,不夠強的部分要舍得放棄,交給擅長的對方進行合作。
Grit堅毅
據國外科學家系統分析認為, “GRIT” 這項素質是最能判斷一個人甚至一個企業能否成功的標尺,即是否能夠長期堅持、有興趣做一件事。
棉花糖實驗認為如果小孩子能夠延遲幸福,長大后就會獲得更多成就。
《一萬小時理論》和《刻意練習》都強調了堅持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就會成功,這其中的本質也不容忽視,即你的堅持需要內在動力,唯一能讓你真正堅持下去的原因是你發自內心的熱愛與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