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精神的代表人物”崩了


最近大家不黑知乎了,現在黑采銅。

采銅是知乎早期最知名的大V之一,被稱作“知乎社區最具知乎精神的楷?!?。也是我自己曾經的偶像。

最近也是在一次對知乎運營體系的討伐聲中,說了一些并不合適的話,所以遭到了眾V的集體炮轟。

讓我們來看看他說了什么。

……當然現在的知乎離我理想的樣子差得太遠。如果我是CEO,我會:

1. 解雇一半的知乎員工,只留下精兵強將(這并不殘忍,因為我相信他們可以輕松找到一份不錯的互聯網工作)

2. 更嚴格的話題管理,限制與知識無關的問題,限制嘩眾取寵的討論。

3. 挑選五十位左右有真才實學的、各個領域的知乎內容貢獻者,形成長期的、深度的合作,與他們打磨精品的付費內容,做出爆款產品。

4. 制作知識性、趣味性并重的音視頻節目,進行全網多渠道分發。

5. 知識性實物商品的開發設計,并售賣,而不是靠劉看山賣萌。

明擺著,這是一次大V對知乎的吐槽日常。

但是不一樣的是,這次采銅的邏輯,我表示:???

對商業邏輯比較熟悉的人都可以看出,采銅提出的這些建議其實是偏離知乎實際的。對所有人來說,這無異于一次跨領域的嘴炮。

評論里有網友@何靜 表示:“采銅大咖能說出這樣的話?確定沒有被盜號?”

但更多的,你會看到,知乎眾大V在評論區里展開了炮轟和嘲諷。


知乎風向瞬間轉變。

對知乎平臺本身問題的討論,近幾日全部轉移到了這位“知乎精神的代表人物”身上。

具體慘狀我不說了,可以自己去知乎看。

我只想談論一下,這位曾經被我視作偶像的采銅老師。




知乎的水化,采銅這類知乎原生型大V,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崩塌。

作為一個曾經的采銅死忠粉,我認為,采銅人設的崩塌,是兩方面的。


一、?采銅的精神內核

是其早期的“知乎精神”

但是其后來卻走向了背離


1

“對不了解的事物保持沉默,對深邃的事物保持渴求,對粗劣的事物保持厭惡,對恒久的事物保持迷戀。”

這是采銅曾經說過的話,但是其作為一名心理學家,最近卻對知乎的商業運營模式大開嘴炮。

如果僅僅是指責,我還可以接受,但是還強行對這個“不了解的事物”自傲滿滿地提出意見,只讓我感到不可思議。


2

采銅這個ID源自成語 “采銅于山”,語出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炎武 “嘗謂今人纂輯之書,正如今人之鑄錢。古人采銅于山,今人則買舊錢,名之曰廢銅,以充鑄而已。”

學界風氣浮躁,人云亦云,甚至以引用二手材料為傲,相當于用銅錢來煉銅,而他提倡的,是從銅山采銅,通過對第一手資料的分析得出自己原創性的觀點。

“采銅于山鑄新器,學心知智啟世人。”這句話是采銅自己說的。

知乎對變現這件事有一種本能的抵觸。尤其是知識變現剛剛興起的時候,在知乎老用戶中人人喊打。

在當時看來,讓知識沾上“銅臭味”、“二手信息”是不可以接受的事情。從閱讀中得來的“一手知識”才是我們所追求的智慧。

但是很快大家就都叛變了。

大部分抵制知識變現的大V,后來都開了課或者收費專欄,一筆一筆賺著他們曾經痛罵的“二手信息”的錢。

而采銅也在前不久跳了這個坑,在網易云音樂開了自己的付費讀書專欄。

曾經提倡一手資料分析、深度思考的意見領袖,今天售賣著自己的“二手信息”,這是不是一種嘲諷?


3

2016年4月,在采銅的新書《精進》的發布會上發生了兩個小插曲。

一是提問環節,在場某位提問的學生讓采銅老師回去讀某本名字很長的書,口吻很不客氣,對此采銅的回答是:“您剛剛說的那本書是?好,我回去搜一搜。”

二是主持人說《精進》在豆瓣的評分是9.4,采銅老師立馬主動地接道:不是。

全場哄笑之后紛紛覺得采銅老師好實誠……怪不得梁邊妖說他是理想主義者,這確實是只有理想主義者才有的本能。

從謙遜到膨脹,是采銅老師的原罪。

重新翻了一下采銅老師的動態,有一條好像已經刪除了。

那是對之前知乎空降大V開Live的不滿。還記得,當時采銅對知乎不用平臺自己的大V,而是要去請外面的名人來做Live這件事情很不滿意,字里行間皆是嘲諷。

其中提到了請來的國際著名心理學家津巴多,采銅便不自覺把對知乎官方的不滿轉移到這位國際學者的身上。稱其“Live評分低,看來學術權威也不怎么樣嘛……”諸如這樣的評論,而且句句透露著自己《精進》豆瓣評分高、銷量大的自滿。

對于我來說,從這個時候起,采銅已經不是我曾經追捧的采銅了。

津巴多的Live得到的評分不高,但其學術地位是公認的。外國心理學家來中國做交流,必然語言上有所隔閡,但是你直接跳過這些因素來質疑別人的學術水平,這種膨脹已經到了我這種曾經的死忠粉都無法直視的地步。

我曾經,是因為驚艷于采銅認真的治學態度而被圈粉,謙遜在我看來是采銅的核心特質。

當謙遜有一天蕩然無存,轉化為不知天高地厚的膨脹時,對不起,我脫粉了。



二、 采銅作為原生型大V

其標簽“知乎大V”和“作家”

越來越沒有含金量


這個角度其實是非常不明顯的、是一個慢性化的過程。

采銅被炮轟的事情提前引爆,但是隱隱約約可以看到這樣的趨勢。

首先先說一點。

采銅是一個知乎的原生型大V。

我的意思是,他的大V之路始終扎根于知乎這個土壤。

如果說給他兩個標簽,我覺得一個就是“知乎大V”,一個是“作家”。在此之外,我沒有見到他還有哪些其他的更強大的標簽可以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但不幸的是,這兩個標簽縮水的程度越來越嚴重。


1

首先是“知乎大V”的“塑料化”。

知乎一直在水化,其原有的優越感已經蕩然無存。越來越多的低端用戶和段子開始占領這個曾經理想化的土地。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當段子手都能當大V的年代,“知乎大V”不再是一種知識和意識上超前的精英的標簽。

現在當我和周圍人談論起“知乎”、“知乎大V”,我自己都覺得羞愧、自己都覺得想笑。

知乎越來越low,知乎的大V也越來越不能成為向上者的精神領袖。

我自己稱之為“知乎大V的塑料化”,當你現在看到一個知乎大V,你不會再感覺他手里有著沉甸甸的干貨,而更像是看一個塑料殼。

“樣子很花哨,但是感覺像是空的,給人一種廉價感?!?/p>


2

第二是作家。當然,這里主要是“暢銷書作家”。

如果說采銅把哪一步走錯了,那就是他把自己的書賣得太好了。

知乎的核心人群永遠是小眾的,他們反對任何大眾化的潮流。這是早期知乎人內心的驕傲。

而在知乎,除非是教材或者學術著作,暢銷永遠是書的原罪。

更何況是勵志暢銷。

勵志暢銷很容易被人扣上成功學的帽子。而由于早期成功學書籍市場混亂,給人留下了雞湯的惡劣印象。即使今日仍有優秀的學術性較強的勵志書面試,卻也大多被扣上了雞血的帽子。

當采銅成為勵志暢銷書作家的時候,他已經被大多數知乎er在心里默默劃入了最low的成功學一行。

真的很難翻身。



最后想說的

我從來也沒有想過,有一天我也會來批評自己當年的偶像。

采銅老師曾是我所見過的少有的,在知乎上答題非常認真和嚴謹的一個人。

但是求索者之所以為求索者,是那顆不斷探求真相、追求深度思考、審問慎思的心。

以及永遠都保持謙遜、保持反省的自我特質。

當年采銅老師思考的深度與銳度,字字珠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如今扭回頭,看眾人將其扳下神壇。只能嘆一聲可惜。

如果離這條路越走越遠了

那為什么不停下來想一想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翻出去年畫的,怎么感覺現在畫的有點退步了呢,還是說心情不在線。 真有此感覺,也許是很久不畫的原因吧,你覺得呢? 這...
    Ringing閱讀 364評論 2 3
  • #不要以靈魂知己的名義,去等不該等的人,去蹉跎不該蹉跎的青春。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有些事,比愛情這種東西,更值得感...
    彼岸花的名字閱讀 218評論 0 1
  • 聽著像不可思議的傳奇,然后它就真實的存在于《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中。這本書的作者威爾鮑溫是美國深受推崇的心靈導師之...
    南坡詩社閱讀 787評論 2 2
  • 我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轉變是 2014年10月25號我去廈門第一次去聽李欣頻老師的課,講的是天賦藍圖課。并問了當時困惑...
    結局寫好閱讀 383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