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幼兒園組織了“親子講故事”大賽,我和大旭喜獲大班組第一名。當老師把“書香家庭”的獎狀和一套繪本作為獎品發給大旭時,孩子歡欣鼓舞,她高興地說:“講故事真好,以后我要講更多更好的故事。”我也很高興,孩子在活動中切實地得到了鍛煉,激發了閱讀的積極性。
活動結束后,有家長問我:“你家孩子能記住那么長的故事,你們準備了多長時間呢?”
我一時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其實孩子完整講述本次參賽的故事,我們只準備了四個晚上,我陪孩子講了四五遍,她就記憶很順暢了,加上強化表演,一共有六七遍的練習吧。
但是我真正想回答的卻是:“四年!”我的孩子是個資質平平的普通孩子,十幾分鐘長的故事,她能在六七遍的練習下講的完整熟練,聲情并茂,這不僅得益于參賽前的幾次練習,更益于她頭腦中對文字、語言的理解和組織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是短期內無法實現的。
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純屬偶然。大旭小時候,體弱多病,冬天天冷又多霾,不敢帶她到戶外活動,又不愿她接觸過多的電子產品,于是買了繪本講給她聽。因為無心,也因為當做游戲來做,親子閱讀少了附屬目標和期待,孩子很快就喜歡上了。從此以后,每晚睡前必看書。這個習慣,從孩子一歲左右,堅持到現在她五歲,已有四年之久。
給孩子講故事,陪她進行親子閱讀不是難事,但是難就難在每天堅持上。對待親子閱讀這件事,我們從沒有立過規矩,也沒有設定過長遠的目標,也有過懈怠,家庭里有許多偶發事件,作為父母,我們也不是時刻精力飽滿,但是總拗不過孩子對故事渴望的眼神,再累,看到孩子拿著書糾纏著要她講故事,也總能打起精神陪她看兩本。
就這樣,每晚時間不多,開始時幾分鐘,后來孩子年齡漸大,故事篇幅長了,時間在二三十分鐘左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細細算來,睡前親子閱讀我們已經堅持了四年之久。它成了一項固定的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雷打不動。
和許多家長聊天或去小朋友家做客,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居然有許多小朋友每天不讀書!是我們把睡前閱讀當成了固定習慣,才不習慣每天不看書的日子。
沒有長久的堅持,就談不到固有能力和興趣的培養!臨陣磨槍很重要,但是平時點滴的積累才是孩子構建語言能力和閱讀興趣的基礎。沒有語言學習能力的建立,沒有閱讀興趣做基礎,死記硬背和填鴨式的記憶對孩子而言,一定苦不堪言。
元旦前,大旭班級里組織義賣活動,活動結束后,老師準備給幾個孩子過集體生日。當時班里三個老師都忙著為義賣活動收尾,沒人顧得上彈琴唱生日歌。我鼓勵大旭去為小朋友們彈奏《祝你生日快樂》,大旭大方的走到鋼琴邊,流暢的旋律配自己加的伴奏,小朋友跟著琴聲快樂地為過生日的小壽星唱著生日快樂歌。
生日會還沒結束,許多小朋友和家長就都紛紛詢問大旭怎么學會的彈琴,大家都對大旭投來贊許的目光。那天,大旭收獲了自信。
其實大旭學彈琴連一年的時間也沒有,每天每個練習曲只彈奏一兩遍,時間不長,十分鐘而已。但是,每天持續不斷的堅持練習,讓孩子習得了這項本領。雖然學的不精,也不優秀,但是有一技之長的孩子,在群體中顯得很與眾不同,輕而易舉就能收獲了贊許和自信。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最正面的鼓勵。
在每天的堅持練習中,孩子的意志品質也得到了鍛煉。
也許有家長會質疑,孩子每天堅持學習不會累嗎?不會厭煩嗎?孩子的固有概念里,沒有“學習”這個詞,她們在環境中不斷主動吸收,習得知識,習得能力,習得習慣,習得她們想要習得的一切。她們的這種行為,蒙臺梭利奶奶稱之為“有吸收性的心靈。”
蒙奶奶認為,兒童從出生到5歲具有一種內在的敏感性,在敏感期,她們擁有一種極具創造性的本能,這個階段她們能以令人震驚的方式從環境中獲得感官印象。她們的觀察力和吸收能力,使她們能夠逐步適應周圍的環境,并擁有根據周圍環境塑造自己性格的能力。
兒童還擁有工作(學習,游戲,探索的泛指)的本能,她們不會因為工作勞累而感到疲倦(除非家長干涉不得法),工作能使她們獲得力量,并可促進她們成長,塑造自己的個性。
由此可見,所謂的“學習是苦苦修行”的觀點正是父母的不合理認知加給孩子的,而恰恰是許多父母不恰當的做法,才把“吸收知識,塑造思維能力”的過程變成了一件“辛勞苦悶”的事情。
作為家長,雖然我們對兒童的敏感期沒有直接影響,但我們可以創造適宜孩子學習探索吸收的環境,讓孩子利用敏感性的“指揮”,去發揮這種天賦的力量。
許多家長經常問到我,我的孩子總是沒有自信心怎們辦?提高孩子自信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孩子擁有一項與眾不同的能力,體驗被認同,被贊美的感覺,體驗成功的樂趣,持續激發孩子心底的能量,讓他們保有心靈的自信。
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可以創造各種條件,情境,游戲,發掘孩子的閃光點,找到他擅長的領域,并每天陪她在這個領域堅持耕耘十分鐘,幫孩子把對這項活動的興趣逐步固定演變成習慣。
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孩子的自主性會激發她持續地在各個領域自我耕耘,孩子在能力、智力、思維、知識、意志品質等方面的發展定會超出你的期待。這就不難理解許多人認為在小學階段,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是重中之重。而我則認為,孩子在幼兒園階段(3—6歲)養成良好的習慣,對孩子的一生都意義匪淺。
看起來聰慧的孩子從來都不是天生的,她們的成長痕跡中,裹挾著家長們智慧和用心。
0—6歲的兒童成長和教育如此重要,重要到許多教育家的經典理論都是針對這個年齡段的兒童生理和心理特點而提出的。重要到越來越多的高知媽媽們放棄薪水優厚、發展前景好的工作機會,全職帶孩子。其實想要孩子與眾不同,家長不需要投入太多時間,只需找準方向,每天,堅持十分鐘陪孩子在同一垂直領域耕耘。
每天,每天!十分鐘,你能做到嗎?
l?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