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是在大學期間。在20歲的年紀,看同樣發生在20歲的故事,卻有著重重疑惑,像是黃色小說,可以說是自己沒有看懂。但小說所呈現出來的那份壓抑,悲傷與孤獨感卻籠罩在心頭,久久揮之不去。
時隔多年,再次閱讀完這本書,有了些不一樣的感觸。故事是以回憶的形式寫的。三十七歲的渡邊坐在飛機上,一首甲殼蟲樂隊的《挪威的森林》傳來,那熟悉的旋律使他難以自已。成長過程中總有些難以忘卻的記憶,不管時光如何流逝,都不會變淡,甚至在某個瞬間,會愈加鮮明。
歷經十八個春秋,主人公仍能真切地記起那片草地,連日的霏霏細雨,那個萬籟俱寂的深夜,以及住在與世隔絕的療養院里的她。那些對世界與未來的茫然,以及對生與死的感悟,無不牽動著青春里的疼痛。
(一)
直子在11歲的時候,17歲的姐姐自殺。她是第一個發現姐姐的死,一個那么愛她的親人毫無征兆地離開了,受到的刺激可想而知,并且一直伴隨著她。就連父母從來沒有梳理過她的內心,也不會處理,只將它歸咎于血統關系,因為她的叔叔在17歲時自閉,四年后自殺。
直子有一個青梅竹馬木月,3歲時就相識了,13歲時就開始接吻,撫摸對方的身體,他們從來沒有同齡人存在的性壓抑,因為可以彼此慰藉。然而,直子發現下面完全濕不起來,只能用手幫木月解決?;蛟S當一個人內心的情結沒有解開時,是無法與另一個人真正相融的,哪怕是最親密的戀人。
換而言之,她是極為孤獨的,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這一點在她自殺前對玲子說的秘密可以證明,她不想讓任何異性接觸她的私密處。木月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和直子是同一類型的人,與外面的世界無法融合。只有和渡邊、直子三個人在一起時,他表現得像一個精明能干的主持人,妙趣橫生,熱情公道,但除了他們倆以外,和誰都合不來。
木月在17歲時自殺。這對直子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導致她的內心越來越封閉。木月去世前,直子和渡邊幾乎沒有說過話,再次與渡邊相見時,她變得很清瘦,但美麗嫻靜。他們總是在街頭行走,像是拯救靈魂的宗教儀式一般。對木月避而不談,卻又無形中橫亙在他們之間。漸漸地,渡邊對她產生了好感,直子有時會望著他的眼睛,像是在尋覓著什么,想傾訴卻又無法付諸語言。
直子二十歲生日時,她變得格外健談,滔滔不絕地說了幾個小時后,突然間停了下來,眼淚一發不可收拾,她在渡邊身上摸來摸去,像是尋找著某種熟悉的感覺。那一次,是直子有生以來第一次打開身體,也是唯一的一次。事后,渡邊問她為什么沒和木月睡過,她再次啜泣起來,已失去了一切語言。
直子是分裂的,一方面她是內疚的,明明愛著木月,從小一起長大的木月,卻無法讓他進入自己的身體,而與渡邊才交往一年,就能。另一方面她是渴望被拯救的,渴望渡邊將她從黑暗的深淵里拉出來,所以第一次有了性的沖動,身體比大腦更有智慧。直子的心里存在著兩個“我”,強大的一方告訴她要追隨木月而去,弱小的一方告訴她該和渡邊在一起。
直子去了一家療養院,在那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里,病情有時會得到緩解,能和渡邊寫很長的信。渡邊去那里的第一晚,直子赤身裸體來到他面前,然而第二天卻完全不知情。這是因為她身體里弱小的那一方,敵不過強大的一方。終究,她還是無法從木月自殺的陰影里擺脫出來,不敢也沒有能力去面對外面的世界。心情郁郁寡歡,出現了嚴重的幻聽。死亡,似乎是一種必然的宿命。
(二)
如果說,直子呈現的是凄冷陰郁的一面,那么綠子,就是熱情生動的一面,讀到與她相關的文字時,臉上就會不自禁地浮現出一絲笑意。她們代表著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非現實與現實。渡邊與直子在一起時,更多的是相對無言,無法猜中她想表達的意思是什么。而與綠子在一起時,會時常顯露出他幽默的特點。
綠子就像一只剛迎著春光,蹦跳到世界而來的小動物,充滿著活力。她的家庭也遭受了多重變故,母親與父親先后得腦腫瘤而去世,但她卻以堅強樂觀的態度來面對命運的不公。她會省下買乳罩的錢來買一個煎蛋鍋,有一手好廚藝。會毫不避諱地跟渡邊說起家里的各種事情,甚至非常自然地跟他說黃段子。
而渡邊天生就不會跟高貴的女孩子相處,綠子就像她自己所說的,是一個俗人,但是很真實,這也是綠子吸引他的原因之一。同時他也感覺到,雖然他愛著直子,一直沒有放棄將直子從崩潰的精神邊緣拯救出來,但收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他知道直子愛的永遠是木月,他無法走進直子的內心。
或許,他愛直子,更多的是出于一種責任,一種對過去的懷念與不舍。但木月永遠停留在了17歲,而生者,都得勇敢地生活下去。渡邊雖然對現實生活有些許無奈,但他向往著這個喧囂的世界。而綠子在他面前,似乎有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他喜歡這個活生生的女孩,只不過他長期回避得出這個結論而已。因為他的內心已經有了直子,會對綠子克制自己的沖動??墒菒?,是無法控制住。
他寫信給玲子,誠實地告訴他如迷宮般的內心,不知該怎么辦。玲子回信告訴他要追求幸福,及時抓住機會?!霸陲L和日麗的天氣里蕩舟于美麗的湖面,我們既會覺得藍天迷人,又深感湖水多嬌,二者同一道理,不必那么苦惱。即使再竭盡人力,該受傷害的人也無由幸免。所謂人生便是如此。
直子死后,玲子回信說這不是他的責任,如同天要下雨,不是任何人所能制止的。但他無法排遣內心深處的悲哀,獨自旅行,獨自流淚,獨自掙扎。直到玲子同他見面,為直子辦一場風風光光的葬禮,彈了五十首吉他,最后一首是《挪威的森林》。
至于為什么他們會發生關系,或許是玲子身穿直子的衣服,將直子的情況全部告知渡邊,也就是她的身上帶有直子的氣息。而這一切與年齡無關,盡管他們相差十九歲。在這部小說中,17是一個神奇的數字。玲子說這種感覺就像是17歲的女孩,去男生住處玩時被剝得光光似的,而渡邊也說真覺得她像一個17歲的女孩。渡邊和玲子的性愛,象征著某種儀式,徹底告別與解脫,才能真正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小說是開放式的結局,以“我在哪里也不是的場所的正中央,不斷地呼喚綠子”結束。在這段塵封往事的追憶中,沉淀下來的是痛苦過后的領悟。青春,迷茫而憂郁的青春,已經一去不復回,一切也無法挽回?;蛎篮茫虮瘋?,都已消逝在時光的長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