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6吳隸驊第655天分享

白皮書P68-73

一、<關于目標發展的幾個訣竅>

1.由多選一:即目標不可能每一個都要實現,要請當事人自己從好幾個目標中選一個。

2由負到正。

來訪者說:“我不想要什么〞,

咨詢師要跟他去探討:那么你想要的可能是什么?

3大到小。

小目標更容易實現,實現了之后就更容易改變現狀。

4從抽象到具體,

因為越具體越也是越容易實現。那抽象的就比較籠統概括,不接地氣。所以我們要跟來訪者聯系到實際。

比如他說:“我想變好”,我們要跟他具體跟他探討:“變好之后會有哪些具體表現?”。

5由內在到人際,

內在就是來訪者自己內部會有很多的思考。到人際是指咨詢師引導來訪者自己從內在的想法,延伸到實實際中與其他人的人際如何互動的情境中。

6從他人到自身

一開始來訪者希望改變他人,最后要回到他自身能做些什么。

二、我們要探討與確認當事人每次晤談的目標。

每次晤談也就意味著咨詢師每次都要去確認一下來訪者這一次可能更希望聊的,更希望有變化的部分是什么。

三、我們要去探討目標所反映的意義與價值。

也就說我們要去和來訪者探討目標的意義與價值是什么?這是焦點解決里邊也是比較看重的。

就是確認目標的時候,我們都會去跟來訪者去探討:這個對你的意義是什么,大概的價值是什么。影響是什么?給你帶來的不同是什么。

四、晤談中要引導來訪者把其內在感受描繪成更具體的外在象征。

因為內在感受(比如痛苦程度)往往是比較籠統的,用外在象征(量尺問句)描述就容易量化、具體化,所以評量問句最常用來確認。這樣就可以給目標量化了。

五、視覺具體化,實際可行化。

視覺具體化也就是說來訪者通過詳細的描繪他的愿景,他的眼睛里能出現那些具體的場景、具體的細節,這就叫視覺具體化。

實際可行化是指來訪者的一小步行動是實際可行的。

六、如果當事人擔心他目標實現不了會失敗,怎么辦?

我們要跟他去探討:①做什么可以讓你的成功的幾率增加?。

②也會給他用一般化的方法加以支持,有這樣的擔心很正常,是可以理解的,很多人可能都會在行動的過程中有這樣的擔心。

③然后還要跟來訪者去探討這個目標的重要性,促使他繼續前進。

七、當事人朝向目標改變前進的承諾是很重要的。

這個承諾其實就是讓當事人能更好的去踐行他的目標的意思。

<哪幾步做法可以讓來訪者更好的去踐行這個目標?>

第一步,引導他想要什么,

引導確認他想要什么,更多的去聊他想要的。

第二步,咨詢師用語言去表達:我聽懂了啊,我知道你想要什么了。

加以確認,聽懂了來訪者想要的了。(聽懂是很重要的,當一個人他所表達的被聽懂之后,他往往就會繼續往前走,所以我們需要有人在旁邊陪伴監督)

第三步就是和來訪者進一步重復確認?!澳闶窍胍氖恰瓕??是這樣嗎?〞

第四步,為了實現你想要的,你準備怎么做?準備做些什么?

這步就是咨詢師引導著來訪者就在目標上去確認,然后去行動,

第五步,提醒來訪者已經做到什么,跟他去梳理:

“看看你這段時間,其實已經做到哪些了?

關于你的目標,你是怎么做到了的?

第六步就是和來訪者再進一步確定:

咱們現在是不是還在你的目標上呢?跟他去確認。

總結:確保目標在軌道上步驟

①引導來訪者說想要什么

②咨詢師告訴來訪者“我聽懂了你想要的是什么〞

③然后重復澄清確認,

④然后看看來訪者為了實現目標準備做點什么,

⑤然后跟他探討這段時間已經做到了哪些了?

⑥再給他確認,我們還在在不在目標上。

八、SFBT認為導致改變最重要的關鍵來自當事人的能力以及潛力。這是改變的關鍵。

焦點解決認為每個人都有改變現狀的能力,每個人都是擁有例外(優勢資源力量),擁有經驗、擁有資源的。

我們相信來訪者有改變現狀的能力和潛力,然后就能看到。這個深信是非常重要的。最終達到來訪者的自我賦能。

自我賦能:焦點解決是一個賦能的學派,不提倡過多的直接贊美而是促使來訪者的自我賦能。

<怎么促使來訪者自我賦能?>

首先咨詢師眼里要有光,我們要相信他有能,然后我們要去帶著欣賞的態度,好奇的態度去跟他做探討:當他更清楚他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他就更容易從他的困境泥潭里跳出來,他的力量就會更強。因為他有奔頭了,有目標了,他的力量能量能力就會更強。

同時,①咨詢師跟來訪者梳理出來他自己所擁有的優勢,資源、成功經驗等等啊,他的力量能量也會更強。②再梳理出來:接下來可以做點什么會讓來訪者朝著他想要的方向前進,他的能量也會更強。這些都是我們賦能的主要方式,而非我們不斷的贊美他,認可他。

焦點解決并不鼓勵咨詢師對來訪者有太多的贊美,可以有贊美,但要適度,不要太多,濫用贊美、過度正向就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過猶不及。

九、咨詢師能提醒當事人被自己所遺忘的資源時,當事人會對自己產生正向信念,對改善的可能性產生信心,會信任自己……

意思是指咨詢師要向來訪者表達:“你行,你可以。〞

然后讓當事人意識到,“原來我行的,原來我不是那么差的,原來我還擁有成功經驗……我當時是怎么到的,我當時還做到了什么……,原來我真是不錯哦。〞

當一個人他意識到他行,并且知道他哪里時行,他就可以把他行的這部分經驗用到他的問題解決之中,對改變現狀就會有幫助。

十、<例外能促使當事人對自發解決問題的信心,并強化其對問題處理的主控感、自我負責以及力量感>

當事人在遇到問題之后,他會忘了他擁有這些例外成功經驗,咨詢師就要負責陪伴他去梳理出來,并且詳細的探討他的這個例外的部分。這是咨詢師的工作。

十一、怎么去引出來例外以及探討例外的哪些方面。

<怎么引出來例外?>

①一般來說就是先找出來目標,

②然后通過奇跡詢問

③然后去評量。通過評量就知道來訪者現在的哪個位置,

④然后用咨詢前改變問句使來訪者他知道:原來其實我已經就我的奇跡,就我最想要的這些,我原來已經擁有了什么了?

奇跡問句實際是在做目標探討,讓當事人更清楚他的方向。

而咨詢前改變以及評量問句,評量當事人目前的定位。咨詢前改變可以讓來訪者知道他已經擁有了哪些變化、擁有了哪些成功經驗?這個變化和成功經驗是怎么來的?

這樣來訪者就清楚了。

十二、怎么更具體的去聊來訪者的成功經驗呢?

SFBT咨詢師還會運用開放式問句、關系問句、評量問句、假設問句、重新建構與贊美等技巧,引導當事人從自己與他人的觀點、思考覺察、確認整理例外的影響與效果,意圖與努力、內容過程細節與成功要素,已有的資源力量與有效方法。

這段話意思是指咨詢師運用一系列的問話技巧讓當事人整理出來他的例外:例外是怎么來的?中間一系列細節是怎么發生的?這個例外有哪些好處,對來訪者的意義是什么?影響是什么?有什么幫助? ……其實就是將來訪者的成功經驗意識化、清晰化。然后他才能更好的去復制這個成功經驗。

十三、當咨詢的時候,如果來訪者所談的話題,是跟另外一個人有關系,那么我們就需要不斷的去循環。

讓訪者看到:,如果他怎么做,對方就會怎么做?,或者對方怎么做,他就會有什么變化?

來訪者看到這個循環之后,就能促使他有新的變化。

十四、當發現當事人的例外經驗,千萬別立刻建議當事人以該例外作為問題解決的策略。

意思是說咨詢師不要①直接上來就建議來訪者:你這個例外挺好的,你你怎么不用?

②也不要比來訪者更樂觀:“哇,你太棒了!你有這么多例外,挺好!〞,

關鍵要先探問當事人對于該例外所知覺的意義與重要性。以及是否同意嘗試將該例外作為解決制造的要素。

也就是說我們要先去看看當事人對于這個例外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咨詢師每走一步都要去確認來訪者的知覺。這個確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只有當我們能夠更好的確認對方他自己是怎么想的,他的感受是什么,才能更好的在他的脈絡里去幫助到他。

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其實也是如此。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