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一批90后步入30歲的時候,80后在干些什么?

“當20后出生,他們看90后,就像90后看60后一樣。”一句無意調侃的話卻硬生生扎到了一片人的心。沒錯,最大的那批90后已經30歲了,歲月這東西實在是經不起感嘆,在這樣年齡的比較中,80后似乎沒有了出場的資格。

不得不承認,80后已經逐漸在社交媒體中隱身,不管是談論者還是被談論者,我們都已經從主流中退出,逐漸變得沉默而模糊。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算了”?“不糾結”?“淡定”?“隨緣吧”?這幾個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80后的聊天詞匯里,我們好像越來越好說話,沒脾氣,甚至是有點冷漠、有點油膩。

曾經的80后,被稱為中國“垮掉的一代”,叛逆又無所畏懼。在我們年少的時候,教育家開始深刻的探討“叛逆期”問題,父母開始認識“叛逆期”這個詞語。那時候,我們總是說“不”,在QQ空間里寫青春疼痛文學,高喊著沒人理解我們。那時候,父母則顯得十分笨拙,不是一味的高壓就是一味的妥協。還記得,那時候我媽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你怎么這么別扭!”

而我總會頂一句:“你不懂!”

我們和父母都在不斷的爭執和摩擦中成長,為“叛逆期”的研究和青少年心理建設提供了數不清的案例。而等我們也到了為人父母的年紀,再回想起那段時期,覺得自己“別扭”么,嗯,是挺別扭的,曾經寫的那些小酸文,實在不忍再看;還覺得父母“可惡”么,當然不可惡了,父母也不容易啊。我后來問過母親,那時候天天吵架,就全怪我么,母親無奈的嘆了口氣,說“當然不是,我們那會兒不也不懂么”。我就這樣釋懷了,也放下了,理解了,跟父母握手言和。

我有個朋友,初中高中那幾年,成績一落千丈,離家出走,信誓旦旦的跟我說要跟父母斷絕關系。我見過她在學校門口跟母親大吵大鬧,也見過她蹲坐街頭抱頭痛哭。可如今,她也操心著給母親買護膚品,給父親買保養品,感慨父母確實越來越依賴她了,她本可以留在國外工作,最終還是回到了父母身邊。

她不再“別扭”,我們都不再“別扭”了。

我們理解父母,理解老師,理解領導,理解同事,理解社會上的不公平,理解生活中的不完美,理解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人。我們嘴上說“誰都不容易”,其實潛臺詞也有“我們也不容易啊”。

80后,最大的要40了,最小的也30多了,絕大多數已經離開了父母的懷抱,離開了學校的象牙塔,接受社會的毒打也挺多年了。有的有了孩子,有的已經開始面對中年危機了。我們忙著工作,忙著掙錢,上有老,下有小,背著房貸車貸,肩上扛著整個家庭的分量。

我們無法再“別扭”下去了。

我們為了績效獎金斤斤計較,為了通勤路費精打細算,我們無法一針見血的指出領導的錯誤,也無法瀟瀟灑灑的辭職換工作。微博上曾有個調查,有多少人不滿意現在工作,結果,6成以上的人表示,太不滿意了,太想辭職了。可是即便不滿意,即便每天都在想著離職吧,可我們依然咬牙在堅持。因為我們責任重大,失業和工作不穩定的風險,我們很難無法承擔。

我們很努力,努力讓父母驕傲,讓他們茶余飯后跟街坊鄰居閑聊的時候,能炫耀一下子女們給他們買的東西,帶他們出去旅游的地方,亦或是新買的房子。努力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盡自己所能送他們去好的學校學習,陪伴他們完成家庭作業,一邊督促他們用心學習,一邊反省自己是不是太嚴厲了。

我們甚至很少感慨自己“老了”,畢竟90后甚至00后都已經開始稱自己是“老阿姨”了。

可是,我們就真的已經是“油膩”的中年人了么。

我自己并不想承認。

畢竟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青年是15-44周歲,80后還全員屬于青年人。我們不再“別扭”,不是因為只會妥協,而是因為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責任,也有了承擔責任的勇氣和實力。

我們曾經想著要不顧一切的追求理想,要做純粹的自己,要跟全世界宣戰。如今我們沒有忘記這樣的夢想,只是,我們的夢想里,有了家人,有了伴侶,有了因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新生命。

有時,在路上見到穿著校服、成群結隊的學生們,會羨慕他們的天真單純,也會懷念自己“別扭”卻也可愛的少年時代,會想想自己有沒有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成年人,亦或是已經成為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成年人。

答案往往是模糊的,收回羨慕的目光,回過頭,還是要忙忙碌碌,在一地雞毛中努力的發著自己的光芒,希冀著至少能照亮眼前的一畝三分地。

快過年了,我們忙著給在各大平臺上買年貨,一箱箱的郵寄到家里,父母們忙著在做臘腸,做鹵味,期盼著我們回家團聚。我們即將結束手頭的工作,回歸家庭的溫暖。

我們不再“別扭”,依然“年輕”,希望我們曾經的“頭破血流”,如今的“圓滑世故”,能夠帶給后來的年輕人們一點啟發吧,也希望新的一年里,我們依然肩負責任,心懷希望。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