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嘮叨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工作的縣城與老家雖然相距不遠,但也只一個月才回去一次看母親。我給自已的理由是工作多、時間少,回去后要給母親添麻煩,要她侍候我的茶飯。

每次回去母親都很隆重,特別是攜妻女回家,她會認真準備,把平時舍不得的好東西做給我們吃。回去以后母親會邊忙飯,邊嘮叼不停,自家的、別家的、東家長西家短,講得繪聲繪色。我對女兒說:要向奶奶學習,奶奶雖沒讀書,你看她講話的水平,一套一套的。

父親去世前,她講得最多的是父親的病,父親艱難的一生、父親當下的不甘與堅強,父親的難待候,熬藥用了多少藥罐,她的手都燙傷了,還會給我看她的手。她會自嘆命不好,小時候家庭困難,剛出生沒幾天就被送到育嬰堂(大概是收養困難家庭無力養活的小孩的地方),稍大了被人領養,還轉手了幾個養父母,她講養父母們對她的種種不好。可想而知,不是自身掉下來的肉待遇肯定好不到哪,況且那是一個物質極度饋乏的年代。嫁給父親后,生了我們兄弟姊妹四個,因父親家庭出生不好,經濟上很艱難,還時常被別人欺負(那是一個講政治的時代),撫養我們兄妺四個,還奉養常年生病的祖父、祖母,她艱難而又堅韌。

說完自家的,她又說邊鄰,哪家老頭老太太七老八十身體好,還能下地干活;哪家女兒孝順,哪家兒子忤逆;哪家修了新房,哪家添置了新電器。我在她的嘮叨中了解了村里的動態和變化,也盡力理解她的用意。我說盡量給父親治病,盡量多回家看看。她卻說父親的病沒得治,不要花冤枉錢,還讓我們該干啥干啥,不要耽誤公事,不必經常回家。她說你們回來了嘮叨、嘮叨心里舒暢些。

父親走了快三年了,我還是依然按以前的頻率回家。頭一年多時間母親嘮叨的話題少了父親,多了她的勞動成果。如何侍弄雞、豬、菜園還有田土,做了多少干菜、賣了多少錢,還說哪家哪家沒喂豬、不種菜還買菜吃,年輕人還不如她一個老婆子,話里話外是對年輕人的不解、是自已的驕傲,臨我回城還要硬塞給我她種的新鮮蔬菜和自已做的干菜,開始幾次我不忍心要她的勞動成果,她會一臉的失落。妻說,就拿著吧!老媽看到我們帶走她給的東西,很高興,滿滿的成就感。妻說,孝順、孝順,既要孝還要順,老人家做點事還充實些。我認為有道理,我不再拒絕母親的好意,承認她的驕傲,只是反復交待老媽只做力所能及的事。

近一年來,我還是經常回家看母親,回家后我不喜歡有旁人在場,目的是想聽母親隨意的嘮叨,想走進母親的心,了解她,孝順她。但我發現,母親的話題越來越少了,就那么幾個事反復嘮叨。我還聽在農村老家的弟弟說,母親動不動發脾氣,要她沒事和一幫老人打牌,時間不能太長,不要累到,不要餓到,可她卻理解成是限制她;要她少養雞不喂豬,不到田土里干活,她理解成認為她沒用了。母親血壓、血糖稍高,眼晴又不好,身子骨明顯變弱了,我生怕她出事,但她好強了一輩子、勞碌了一輩子不肯停下來,我們能有什么辦法?只好交待弟弟隨母親的意,不和她計較。我也明白了她嘮叨話題越來少的原因,外出少了,交往少了。

母親還是囑咐我不要經常回去看她,但要求經常打電話,有時隔幾天才打電話,她會抱怨,怎么不給她打電話?她說:想你了,想聽聽你的聲音。我從一向堅強的母親說的如此煽情的話中感到她日漸衰老的身軀和軟化的內心,她逐漸對兒女的依戀,她其實是需要兒女在身邊轉的。

常言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人生無常,誰能奈何?我喜歡聽母親的嘮叨,聽她嘮叨是我的責任,更是濃濃親情的享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網上一則“母親目送兒子離家,看哭很多人”的新聞消息引發熱評,我想起母親站在門口送我們離家時的情形:車遠了,她還久久...
    木水清陽閱讀 431評論 0 0
  • 從小到大,我聽到最多的就是媽媽的“嘮叨”。 因為在乎,所以聽得。 “趕快起床,不要再懶床了。” “吃完這份飯,不然...
    阿俊xi閱讀 280評論 0 1
  • 電子書剛出現那會,有人說實體書會消亡一樣,但是目前實體書還活的挺好,至少我是會偶爾買基本實體堆著。一來,并不是所有...
    元師傅閱讀 392評論 0 2
  • 120天減30斤 30?120=每天0.25斤 初始體重:105 目標體重:75
    宇宙無敵霹靂美少女閱讀 248評論 1 0
  • 以前我不認真是為了別人,為了反抗別人強加給我的意愿。現在我要認真,要對自己負責,因為我相信我可以做很多改變現狀的事情。
    ___海閱讀 209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