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將我推向深淵的「我以為……」

文 / 抗抑君


人們總是習慣性的以「我以為……」的思維定義生活中每一件初次認識到的事,而這些事中包括對于“抑郁癥”的認知。往往這些‘我以為’的想法都存在著很大的誤區。而這些誤區不僅幫不到抑郁癥患者,還會將敏感的抑郁癥患者推入深淵。

小編經常收到抑郁癥患者的私信,其中不乏由于家屬或朋友對抑郁癥的不夠了解,而無意脫口的傷害語言,從而造成患者心理上‘無路可退’的局面。了解一些抑郁癥的基本知識,對患者本人和家屬在就醫上少走彎路是非常關鍵的。

那些我們常見的「我以為……」


「我以為……」什么抑郁癥?你就是自己想不開,想開點就好了。


小編遇到過一個患有抑郁癥的17歲女孩小c,花樣的年齡確已遭遇抑郁癥近3年,而父母確因為無法接受她患有抑郁癥的事實,而拒絕就醫。指責她:「你就是為了不好好讀書給自己找的借口,學習壓力大想開點就好了。」在這種情況下病情拖了很久,直到半年后休學去到醫院,精神科醫生給出‘重度抑郁癥’的確診結果。小c的媽媽仍不肯接受這個事實,甚至拒絕小c持續服藥,繼續就醫。

這樣做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拖延并加重病情,甚至有概率發生我們通常在新聞中才會看到的抑郁癥患者自殺事件,而這些事件就發生在身邊。

往往患者家屬心理上的“不接受”是將抑郁癥想象成電視上演的‘神經病或瘋子’,而家人有精神上的疾病‘是件很丟臉的事’,這也是我國心理健康還不夠普及的結果。抑郁癥患者本身往往有病恥感,家屬再抱有這樣的錯誤觀念,不去科學就醫。無疑是做了將親人推入深淵的助力。

一般抑郁癥患者,吃飯、睡覺或者看著身體也沒什么問題。所以家里人就認為他是無病呻吟,或者說想不開。你想開點就好了,你出去活動活動就好了。家屬經常會有這些語言。這些語言對于抑郁癥病人是很難接受的。

情緒的問題就跟你的血壓似的,你不可能用意念把你血壓升高多少,或者把你血壓降到多少。同樣你也不可能通過意念把情緒提高,或者把情緒降低,是一個道理。因為你情緒的維持,它也是有生理的因素在里面,這不是人想怎么著就可以把它提升上來的。

——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 姜濤

作為家屬建立對“抑郁癥”的正確認知顯得尤為重要。

抑郁癥是世界難題,號稱精神癌癥。它的特點是高復發性。即使第一次發病,看對醫生吃對藥,足劑量足療程治療。斷藥以后,五年內復發的幾率也高達50%。第二次發病斷藥復發的幾率是70%到80%。第三次或者三次以上發病,斷藥復發的幾率幾乎是百分之百。對于高復發率的抑郁癥來說,持續治療很重要。


「我以為……」你這么外向的人,怎么可能得抑郁癥?


外向≠樂觀。而抑郁癥‘不挑人’。

對于這個「我以為……」的觀點,以逗比吐槽而知名的Papi醬在一次視頻中,以少有的認真嚴肅解釋道:很多人認為外向的人就是樂觀的。“外向”的人就應該永遠哈哈大笑、充滿正能量,為身邊的人帶來歡聲笑語。其實不是的,外向不等于樂觀。外向的人也有痛苦的時候,也有想死的時候,外向的人不一定是樂觀的。

《曠野無人》的作者李蘭妮,一個經歷過抑郁癥的作家,在最初遭遇抑郁時表示:“我有抑郁癥?我怎么可能有抑郁癥!我沒什么可抑郁的。所有認識我的人都說我非常樂觀。我這種人要是有抑郁癥,那全省人民大概都有這個病?!?/p>

這位性格外向的文學作家經歷過的是癌癥和抑郁癥雙重病痛的折磨,并在這種折磨下堅持寫作。幾度寫作,幾度停頓,幾度復發,終成此稿。本以為這本抑郁癥自傳的書將成為“絕唱”,但她活了下來,走了出來,并不忌諱說自己的病,從病人變成了半個專家。她說:抑郁癥比癌癥更恐怖。

是否會患抑郁癥絕對不取決于一個人是否開朗或者外向。抑郁癥發病原因,與生活富足與否或年齡大小沒有多大關系。微笑型抑郁癥就是這類看起來“開朗的人”。

微笑型抑郁像是人的一種反向投射似的,內心越悲傷,表面的這種表情就越自然越高興的流露,比如:張國榮實際就是微笑抑郁的一個典型病例,不愿意讓人看到他這種低落的情緒,而這種人的自殺風險往往比較高。

——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 姜濤



「我以為……」吃藥會把腦子吃壞的!還會上癮,對身體不好。


前文提到的小c的媽媽就是這類患者家屬,因為「‘堅信’小c沒病,吃藥會吃壞腦子,吃久了還會上癮,所以拒絕小c繼續服藥治療。」而這種‘拒絕’是非常不理智的,不去正視抑郁癥只會害了患者。

目前我國精神科常用藥的副作用非常小,也非常安全。抗抑郁藥主要是提高大腦神經傳導遞質(俗稱血清素或快樂素)的濃度,對大腦細胞和大腦的結構沒有任何影響。所以完全沒有必要擔心這些藥物會吃壞腦子。

治療抑郁癥的關鍵時期是第一次發病,只要在醫生的認可下服藥,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沒有必要擔心所謂的成癮性和依賴性。況且有些藥物的成癮性或依賴性,只是軀體成癮,而不是心理成癮。和我們知道的毒品成癮是完全不一樣的。沒有必要草木皆兵。就像我們需要‘一日三餐’,是我們‘需要’吃飯,而不是對食物‘成癮’。

抑郁癥目前首選藥物療法,其他療法只是輔助作用。只要藥物對癥,足劑量足療程后,抑郁癥是可以達到臨床治愈狀態的。如果家人朋友患了抑郁癥,一定要到正規醫療機構就醫。這里有幾個關鍵詞‘公立醫院’‘精神科專科醫院’‘三甲醫院’‘精神科’,具備這幾個關鍵詞就可以放心就診了。最好到一線城市的精神科專科醫院就診,不要到綜合醫院的心理科或者神經內科,治療抑郁癥的權威性相差甚遠。




「我以為……」抑郁癥只是心理疾病,多聊聊天,做做心理咨詢就好了。


抑郁癥是生理疾病,而不是心理疾病。這件事情上很有趣,當人們認為抑郁癥僅僅是「心理疾病」時,它就在「軀體癥狀」上給出了很明顯的反饋:睡眠障礙、思維遲緩、無法集中精神、食欲減退、性欲減退等等身體癥狀

而對于生理疾病,單靠心理醫生是無法治愈的。一定要科學就醫,服藥治療。心理咨詢只作為心理輔助治療,并非治療抑郁癥的權威方式。

更不要相信市面上一些稀奇古怪的療法,不要迷信。那樣只會延誤患者的治療時間。這些網絡推廣的方式都是“賺你錢沒商量”的療法,更重要的是毫無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明文規定,心理咨詢師不允許診療抑郁癥。也就是說心理咨詢師治療抑郁癥是違法的。心理咨詢(counseling)是運用心理學的方法,為求詢者提供心理援助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只能作為輔助“心理疏導”運用。



「我以為……」抑郁癥是沒法治愈的。


抑郁癥是可以治愈的,如果我們認識到抑郁癥的風險,在首次發作就扼殺在萌芽中,抑郁癥患者就可以得到終生的治愈。

恰恰是因為抑郁癥本身容易復發,而且首次治療或者多次治療,病人沒有系統、沒有規范,而且經常地過早的停藥,造成了這種抑郁癥慢性化和反復復發,所以造成了抑郁癥愈后非常差。

藥物治療必須系統、規范,我們所說的足量足療程是指:首次發作的抑郁癥,急性期治療2~3個月,鞏固期治療6~9個月,維持期治療要2~3年。如果首發的抑郁癥患者能夠持續做到這個規范的話,復發的風險就不會很高。那么抑郁癥終生犯病率就會明顯地下降。

——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 姜濤


愿讀到本文的你

走出陰霾,擁抱陽光。


圖片:網絡 | 資料來源:北京安定醫院




- 愿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