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進入低谷期,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于是到網(wǎng)上找各種心靈雞湯來安慰自己。于是有幸目睹了一件事情的發(fā)生。
網(wǎng)上有一些群眾看不慣作者在個人介紹里面寫出自己的現(xiàn)狀,說這是利用別人的同情心來為自己牟利;更看不慣作者給別人點贊評論,認為這是吸粉行為,認為這是在破壞秩序,違反道德。
也許我們可以站在客觀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件事情。
都是需求惹的禍
《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在中國各大影院上映,票房久居首位,口碑相當(dāng)不錯,觀眾口口相傳,各大網(wǎng)絡(luò)媒體也利用這部電影的版權(quán),賣了不少會員。你可曾思考過為什么有這么多人愿意掏錢去看電影?
雨果已經(jīng)死了那么多年,但他的那本《悲慘世界》到現(xiàn)在一直在賣,你可曾好奇過當(dāng)我們在買書的時候,我們在買什么?
從古到今,盡管社會一直在進步,人類的生活質(zhì)量一直在提高,可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竟然至今都沒有消滅乞丐。你可曾想過這是為什么?
因為需求的存在
假設(shè)我父親從老家坐車來看我,這時候我知道有一部電影叫做《摔跤吧,爸爸》,帶著自己的爸爸去看《摔跤吧,爸爸》是件很幸福的事情,于是我就需要買兩張電影票,電影院的確賺了我的錢,但你能夠說他們利用我對父親的孝心來牟利是不道德的嗎?
最近感覺讀那些嚴(yán)肅文學(xué),特別沒勁,于是想找?guī)妆拘≌f讀讀,聽說雨果寫的《悲慘世界》還不錯,于是就買了本來讀。在這個過程中讀雨果的小說是我的需求,中國書店滿足了我這個需求,所以我付了他們錢,這時候你能說書店利用我的無聊來牟利是不道德的嗎?
走在大街上看到一個乞丐,覺得他挺可憐的,我同情他,于是就給了他幾塊錢,滿足了我的同情心。這時候你能說他利用我的同情心來牟利是不道德的嗎?
孝心是需求,無聊是需求,同情心也是需求。別人用自己的經(jīng)濟投入或精神投入,滿足我的需求,我給他們錢是否合理?
如果你認同是,我們繼續(xù)。
乞丐之所以一直都有,是因為在人們的同情心需要得到滿足,而乞丐也會因此獲得一些利,如果人們沒有這種需求,那么不用誰管,乞丐自然消失。這就好像是大家如果都不需要看病,那么于醫(yī)院必然會倒閉一樣。
可是當(dāng)你生病了,你就需要醫(yī)院來為自己療傷;當(dāng)你同情心泛濫,你就需要支持一下弱者來滿足一下自己的同情心;當(dāng)你無聊的時候,就是需要去看一下電影或去讀一下小說來打發(fā)一下你的無聊時光。
所以說的都是需求惹得禍
故事本身是商品
當(dāng)讀者花錢買小說的時候,他買的是小說里的字嗎?顯然不是,讀者花錢買的是小說里動人心弦的故事。
有人喜歡愛情故事,有人喜歡恐怖故事,有人喜歡熱血傳奇的故事,有人喜歡心醉神離感人肺腑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有它的需求者。
一個乞丐看起來那么可憐,不管他是假裝的可憐還是真的那么可憐,給予他幫助的人不就是希望通過幫助他們來滿足自己的同情心嗎?就算是被騙了,同情心是實實在在的。
這個時候我們再來看看那位作者,她將自己的經(jīng)歷寫出來,不管她的經(jīng)歷是真是假。不管她是出于何種目的,不都是可以滿足同情心的故事嗎?
一個電影是一個故事,一本小說是一個故事,一篇文章是一個故事,一段經(jīng)歷是一個故事,在故事作為商品的年代里用自己的故事滿足別人的需求換取別人的打賞,我實在看不出這件事情有什么不合理的。
如果你說這是欺騙行為,那么那些虛構(gòu)電影是不是要判刑?
在有了以上這些理論基礎(chǔ)之后,我們再來談?wù)勗u論的事情。
有人說這個作者靠評論和給別的作者點贊來給自己吸粉。
我想說:
人都是有交換意識的,
及你對我好,我就會對你好。
其實吸粉這個詞,就是說一個人正在發(fā)展自己影響力。但吸粉這個詞用在這里很不合適,聽起來好像是,販毒吸白粉似的,一個人當(dāng)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我想擁有一顆上進心的你,不會認為發(fā)展自己的影響力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吧!
我們繼續(xù)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
作者希望被人關(guān)注,希望被人點贊,希望被人贊賞,這是他們的需求所在。當(dāng)需求被滿足的時候,被滿足者也用同樣的方式來回饋她。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這種行為,
有需求有供給,他們既是需求者,又是供給者,我們每個人不都是身兼兩個角色嗎?創(chuàng)造者(供給角色)和消費者(需求角色),有什么不一樣嗎?
看清楚這些!這不是違反規(guī)則和破壞秩序,而是價值交換。
最后:
道德是隱形的法律,我佩服道德高尚的那些人,他們自律,頭腦清楚,他們不會無視現(xiàn)實,因為這樣,會讓道德變得虛無縹緲……
好了!今天就到這里,謝謝你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