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脆梨君電話打進來的時候,正是假期里的一個黃昏,我在超市買酸奶,一片嘈雜的背景聲中,他興奮的說,哎,你有沒有考慮過讀個博!
沒有。
為啥?
考不上(認真臉)。
哎呀,考了博,以后找個大學當老師,多穩(wěn)定啊。
那你考唄。
&*%¥@......
半個月后,脆梨君又來找我聊了,他是個行動力很強的人,已經火速勾搭上幾所高校的研究生老師,了解了今年的預招生情況,打算先考MBA,再考博,走留校任教的路。說是求建議,其實明顯已經下了決定了,求的無非是支持。他想知道,為什么我們這樣的研究生,不再順手考個博呢?然后去大學當老師,旱澇保收,一年三個月假期,平常不坐班,跟人說起來還妥妥的自豪感。
這兩年我已經不是第一次被人問到同樣的問題了,家人和一些朋友都在大學任教,從入校兩年的輔導員,做了十年的英語教師,到快要退休的研究生導師,時常聽他們聊起,多少也了解一些當下國內高校的真實情況。捫心自問,我并不醉心于學術研究和備課授課的生活方式,也不擅長應對體制內復雜的人際關系,教師工作的穩(wěn)定性和長假并不是我追求的,也不需要通過職業(yè)的社會地位來刷存在感。
而脆梨君,促使你一個商業(yè)人士,在工作多年,正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擔之時,突然想用五六年的時間再去考研考博當老師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興趣還是逃避,是追求還是放棄?你不用對任何人坦白,但你自己要明白。
對外,你做過不同層面的調查,了解這種生活方式嗎?當人們內心對一件事或選擇有傾向時,會自動屏蔽掉很多不利言論,只看到好處和自己想要接受的部分,這是不客觀的。相比老師這個職業(yè)的優(yōu)勢,反倒是那些劣勢,更應該拿出來想想,和期望有多大落差。
對內,你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你喜歡這樣的工作嗎?你覺得自己擅長嗎?喜歡和擅長是兩碼事,可至少要占一條,不然后面繼續(xù)下去的動力是什么?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你。
最重要的,按這個規(guī)劃,你打算一邊做著大學老師,一邊繼續(xù)經營自己的公司,并且一定要做好做大。如果我鼓掌說,沒問題!肯定行!你一定很高興,但是如果總要這么虛偽的說話,我想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義。
這么操作從技術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老師在外面代課掙外快的多了,可是小打小鬧做兼職和開公司不是一個量級。做一名合格的大學老師,并不會讓你很閑。穩(wěn)扎穩(wěn)打做一番事業(yè),至少三五年全身心投入的根基也是少不了的。拋開留給家庭的時間不說,你如何在查資料上課做課題評職稱開大大小小的會議帶學生處理學校雜事已經分走一半精力的前提下,把公司做得有聲有色?
那些出色的斜杠青年,他們做著不同的工作,有著不同的開源渠道,但你仔細分析就能知道,他們雖然會的挺多,甚至跨行業(yè)跨專業(yè),但前期一定是有側重的,一定有一個最核心的競爭力,一定是在一個領域長久深耕之后,才取得傲人的成績。如果一開始就同時做很多事,很容易顧此失彼。
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安逸清貧的體制內工作,與風險利益并存的商海作戰(zhàn),這本來就是不同的人生之路。大學老師沒法讓你富甲一方,商業(yè)人士最難求的就是安穩(wěn)篤定,如果總是留條后路,人就很難有背水一戰(zhàn)的奮發(fā)。想一想,如果只給一個選擇,你最心甘情愿的是哪一條路。回顧下,這些年,你成功的點,失敗的點,特別是這些難忘經歷背后的原因,分析你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你的優(yōu)勢和局限在哪里,去選擇一條屬于你自己的,無人可替代的路。
脆梨君,如果考研順利,讀博和留校是三年后的事了,你有足夠的時間做好規(guī)劃。咱們就說眼下的,經濟寒冬,實業(yè)不振,你想考MBA,挺好的。學業(yè)上的投資是對自己最重要的投資之一,不能簡單的用經濟和時間成本來衡量。一個好學校的MBA,如果充分利用起來的話,是能給你加碼的。除了打底的知識外,這個經歷也許能給你帶來思維方式的轉變,一些嶄新的重要的啟發(fā),為你拓寬商業(yè)人脈。
希望你開始一段不同以往的生活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開始之后,就認真的走下去,遇到艱難,能及時調整變通,不要被固有思維所限制。誰也不知道前面有什么,縱不乏山重水復之困局,亦會有柳暗花明之欣然,對嗎,不試試怎么知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