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關鍵詞:消費
今天是五一勞動節,是我們真正的假日,不少人一定會出門購物、走親訪友、休閑娛樂。我今天聊一聊關于如何消費,談談我的一些體悟。
我的消費觀是這樣的,總結為以下三點。
1,量入為出,不攀比,穿衣購物消費不買新品,買經典款。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收入最終來自收入和支出后的留存,這就像倉庫的每日庫存和我們上學時做題經常卡住的那個蓄水池問題一樣,留存下來的部分,才是自己的可用款項。君不見很多上班族,掙得很多,結果都花掉了,沒有留存,碰到一些大事件出現急需用錢時,會發現不知道錢哪去了?所有的留存都在平時的積累,大家一定聽過理財里復利的故事。
無論服裝、食品、電子產品或家具家電,新品的價格都會高于經典產品,有時甚至還會高一倍。經典是大多數人使用過、檢驗過、評價過的產品,性價比最高。假如你不是追星族或有身份地位的人,需要用新品特別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話,選擇非新品性價比更高。
2,在經濟許可的條件下可以稍稍冒個險選擇超自己條件的消費產品,只要你判定這次的消費,可帶來日后的投資回報。
舉個簡單的例子,2000年,鄭州市中心的房價是2000-2300元/平方。當時敢于大膽消費買房的人,現在都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如果當時你要穩扎穩打,不敢冒險向銀行貸款,只怕要狠狠的拍大腿。我自己就是很好的例子,我第一次買房的時候,就因為保守沒敢多買,錯過了第一次買房的投資機會。所以在第二和第三次買房時,我吸取教訓,冒險向銀行多申請些貸款,并最終獲得好的投資回報,兩次房價都漲了近50%。
3,消費時,看長期回報,不看短期收益。
比如消費某件產品,它能給你帶來長期的健康體驗,而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那就值得投資。再比如你消費某件服裝,通過這件服裝,可以帶來讓投資方、面試官、戀愛對象好的第一印象,那就同樣值得在自己經濟能力范圍內買質量更好、價格更高的。而假如你消費是為了面子,為了炫耀,那就沒有必要。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投資回報率。當每一次消費都是一種投資,對身體、健康、教育、社會關系的投資都可把握這個原則。其實在消費的過程中,能掙會花才是王道。當你能多掙錢當然更好,然而假如你說我掙不了那么多錢,那就要學會花錢。不要覺得我沒錢,根本達不到你想說的那種會花錢。正是因為錢少,才要特別關注如何在有限的經濟條件下,把自己的錢用在高回報率的事件上,比如健康、社交關系、個人成長和子女教育。
消費就是蓄水池上的出水孔,而工作收入和理財就是蓄水池上的入水口,想要讓你的蓄水池一直保持穩定的水源、水質和水量,就要在以上三方面有所把握。
只要你稍有一些些的消費意識,就會在個人收入方面有所增值。聽了以上我的體悟,你有沒有想試一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