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卡蘭諾
01
我們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為了讓孟子有個好環境成長,不辭辛勞,連搬了三次家。孟子終不負母親大人的一番苦心,成就了一番偉業。
對于皇帝也是一樣,從小要是教育不嚴,長大后大多數都成為了昏君,明朝時期有這么一位太后,她就很牛,教育皇帝特別嚴格。
她就是李太后,是明神宗朱翊鈞的生母。
她十五歲進入裕王府,因為出身卑微,在隆慶皇帝朱載垕還是裕王時,只不過是裕王府邸里的一名宮人,后來偶然得到裕王寵幸,生下了兒子,遂母以子貴,在隆慶元年三月被封為貴妃,地位僅次于陳皇后。
誰知這個明穆宗隆慶皇帝,玩得太嗨了,天天磕春藥,與妃子玩各種姿勢,剛過兩個月,準備去金鑾殿上班,屁股剛坐到金鑾殿龍椅上,全身打顫,直接暈倒了,沒過多久一命歸西了。駕崩之年才36歲。
按明朝慣例皇帝駕崩后,應由皇后之子繼承帝位,但是隆慶皇帝皇后陳氏,一直體弱多病而無子。
因此在李貴妃和大太監馮保,還有內閣首輔張居正幫助下,朱翊釣順利登基為皇帝,史稱為萬歷皇帝,即為明神宗。
02
朱翊鈞即位時年僅10歲,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童,一心只想著玩樂的寶寶,哪里會治理國家。
難怪大學士高拱嘆息道,“十歲孩童,安能治國!”
雖然萬歷皇帝還是無知孩童,但是他的生母李太后,卻不是一般的人,她也是中國歷史上后妃中,少有的精明強干的女人。
大臣馮保與張居正商議,安排仁圣皇太后居慈慶宮,慈圣皇太后居慈寧宮。
不僅如此,張居正還請求慈圣皇太后照顧新帝的起居,畢竟萬歷皇帝還是10歲的孩子。于是慈圣皇太后就名正言順地住進了乾清宮,并且借照顧皇帝的名義逐漸干預朝政。
李太后管教明神宗相當嚴格,明神宗有時不愿讀書,李太后便馬上將他召來,讓他長時間罰跪。
每次明神宗在經筵聽儒臣講授完畢,李太后總是讓明神宗在她面前模仿講臣復述所講內容。
凡到上朝之日,李太后五更時就來到明神宗的住處,招呼道:“皇上應該起來了。”下令左右扶明神宗起來坐下,取水為他洗臉,然后領著明神宗乘車而出。
明神宗侍奉李太后惟命恭謹,而那些奉李太后之旨的宦官們,往往對他過分挾持管束。
有一次,明神宗在西城曲宴上喝多了酒,命內侍唱新曲給他聽,內侍推辭說不會,明神宗便取劍要殺內侍,幸虧左右加以勸解,才取笑割去內侍的頭發。
第二天,李太后聽說此事,傳話給張居正,讓他上疏切諫,并令他為明神宗起草罪己御札。
又將明神宗召來罰跪,一一列舉他的過錯,明神宗哭著請求以后改過才算了結。
02
慈圣皇太后雖然表面上貴為太后,但因她出身微賤,實際上卻處處受制,甚至在用膳時也不能和萬歷皇帝和仁圣皇太后平起平坐,只能站在他們身后,個中滋味是常人難以體會的。
而萬歷皇帝雖為慈圣皇太后所生,但是他也是極為看重出身。
《明史》里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明光宗朱常洛是神宗(萬歷)的長子,他的親生母親王氏原是宮人,一個偶然的機會被萬歷皇帝臨幸了一回就懷孕了,但直到王氏臨產,萬歷皇帝都不承認。
幸虧宮內皇帝起居記載得十分清楚,得以證明朱常洛系萬歷之子。
朱常洛長大后,大臣要求立他為太子,萬歷皇帝始終不同意。慈圣皇太后問他為什么,萬歷說:“朱常洛是都人的兒子。”
太后聽后大怒,因為此話正是觸到了她的痛處。
她怒斥萬歷說:“你也是都人的兒子!”萬歷看到母親大怒十分惶恐,伏地不敢起。
原來明朝內廷呼宮人為“都人”,而太后也是宮人出身,只因母憑子貴才升為貴妃。
由此可見慈圣皇太后是宮人出身的影子始終伴隨著她,而明朝宮廷中的生活充滿了艱難兇險和明爭暗斗,她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來鞏固自己來之不易的政治地位和權力。
04
李太后一生篤信佛教,萬歷尊封她為“九連菩薩”。
萬歷成年以后數十年很少問政事,不見大臣面,并派太監到民間橫征暴斂,搜刮民財,導致民不聊生、災變迭起,國家內憂外患,根基日空。
兒大不由娘,李太后只管保住太子的地位,除此之外并不多干涉兒子,何況按律后妃本也不應干政。她遂寄情宗教,兒子如何也就隨他去了。
萬歷四十二(1614年)年二月,李太后去世,終年70歲,與丈夫及陳皇后合葬在十三陵中的“昭陵”。
她的謚號是“孝定貞純欽仁端肅弼天祚圣皇太后”,所以又簡稱“孝定太后”。
李太后的一生,是不幸的,早早就在宮中當了地位卑微的宮女;但她又是幸運的,被裕王(后來的隆慶皇帝)寵幸,生下兒子,母以子貴,得以當上皇后、皇太后,榮華富貴一生。
看來,長得好不如運氣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古往今來,女性的命運大多皆是如此。盡管粗粗分析,此說法未必正確,卻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
無戒365天日更訓練營2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