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點真誠的自我管理建議

自我管理是個大家都很關注的話題,關于自我管理的書也很多,但根據長期以來的實踐經驗,我認為大多數人只要簡單掌握幾點就足夠了。

自我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我們進行自我管理僅僅是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這種自我管理能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計劃能力,也就是能夠給自己設定合理的短期目標,然后將目標分解到每一天的能力;第二是執行能力,也就是,能夠按照計劃完成任務的能力。計劃其實是個十分重要,但卻常常被忽視的能力,關于計劃我將在下一期與大家深度探討,今天我們主要聊一聊執行。

假設我們已經制定完了合理的短期目標,那么接下來我們只要確定今天要完成什么,并確保自己順利完成當天任務,就能很好地實現這些目標。所謂的日常自我管理,無非就是確定今天要做什么,然后按計劃完成這些任務。


兩種任務,兩種工作模式

在討論具體的執行之前,我們首先要學會區分兩類不同的任務。第一類任務叫做執行類,或者非創意類任務。一般來說,完成這類任務有既定的規則、流程和做法,有的任務也許具有挑戰,需要啟用算法心智,例如做財務報表,寫分析報告等等,但只要你擁有與任務難度匹配的能力,那么只需通過專注,你就能很好地完成這些任務。(“算法心智”來源于Keith Stanovich對心智模式的分類,具體可參考《超越智商》)

第二類任務則恰恰相反,大多屬于創意類,這類任務通常沒有固定的思維流程,需要依靠靈感,要將已有的各種想法、經驗、和知識等進行創意性的連接和組合,然后創造出全新的東西,比如說,設計新產品、制定新策略、編舞等等。

我們之所以要區分這兩類任務,是因為它們需要利用大腦兩種不同的工作模式:專注模式(focused mode)和發散模式(diffuse mode)。具體來說,專注模式是指大腦集中注意力集時的工作狀態,此時大腦的前額皮質(prefrontal cortex)處于高度活躍的狀態,這有利于我們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也就是第一類任務。發散模式則是指大腦放松時的狀態,此時大腦皮層并沒有一個集中的活躍區域,而是任由各部分神經元發生隨意連接,這有利于發揮創造力,解決第二類任務。

在過去的學習和工作場合中,我們都太過于強調專注模式,把發散模式看成是對時間的浪費,其實不然。時刻處在專注狀態并不是那些需要創造力的任務的最佳工作方式,有時甚至會起反作用-我們越是專注,就越難得到滿意的方案,相反,讓大腦放松一下,走動走動,聽聽音樂,說不定靈感就會在不經意間冒出來。靈感就是這么奇怪-有心栽花,花反而不開,無心插柳,柳卻能成蔭。這就是為什么那些藝術家必須在一個松散隨意的環境中工作,這也是為什么像谷歌這樣的科技公司,會有那么多的休閑和娛樂空間。

在如今這個依靠創新驅動的時代,很多問題都需要用創造力來解決,這就需要我們在專注的同時,將大腦的發散模式更好地利用起來。


用任務清單來管理時間


任務清單是一個我極力推薦的自我管理工具,過去這三年,我都是依靠任務清單來進行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管理,那么任務清單有些什么好處呢,我們先來看看下面兩個場景。

第一個場景

起床之后,你開始想今天要干什么。你處理事情的順序基本上是隨機的,哪個任務先從腦子里冒出來,你就先做哪個。做著做著,你突然記起了一件更緊急的事情,于是你停下手中的活,急忙去處理緊急事件。等這些能夠想到的事情都完成之后,你發現自己突然間不知道要做什么了,于是你便開始刷朋友圈,逛淘寶,看新聞。猛然間,你記起老板昨天還交給了你一個任務,這個任務需要耗費大量腦力,不過它似乎并不是那么緊急,于是你決定明天再處理,然后繼續刷朋友圈。

第二個場景

因為有提前列任務清單的習慣,你很早就確定了明天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但是你不會給自己安排到飽和狀態,以便處理一些緊急的臨時任務。早上起床之后,你對于今天要做些什么了如指掌。你把上午效率最高的那個時間段拿出來處理那些最緊急、最重要或者難度最高的任務。集中精力處理完了這些任務后,你感覺輕松很多,接下來你便可以不慌不忙地處理那些需要今天完成的小任務,甚至是喝杯咖啡,邊休息邊思考那個困擾了你多日的工作問題。對比這兩個場景,我們就能清楚地明白任務清單的意義:首先,它能夠幫助我們節省很多腦力,我們不需要在做完一件事情之后,花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接下來要做什么。其次,它能夠讓我們對一天要做的事情有個清晰的了解,這樣我們不僅不會漏掉任務,還能合理地分配時間,確保完成那些最重要和最緊急的任務。很多人認為任務清單只是用來管理工作的,其實不然。我們不僅在工作上需要任務清單,生活中也同樣需要。就我自己而言,我會把這一天要做的所有生活瑣事,連同工作任務全都列在當日任務清單上。生活中那些必須處理的各種瑣事會在不知不覺中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如果能夠把這些事情管理好,我們不僅會感覺生活變得輕松很多,還能節省出不少寶貴時間,并把它花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用番茄工作法來對付拖延癥


有了任務清單,并不代表就能如愿完成,阻攔在我們面前還有一個強大的敵人,那就是“拖延癥”。我們喜歡拖延,是因為每當遇到困難,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時候,大腦就會本能地以一種讓我們感到痛苦的方式來抵觸和逃避。但實際上,一旦我們開始著手去做了,這種痛苦的情緒很快就會消失,完成之后,我們還會有一種滿足感。所以,對抗拖延癥的核心,其實就是直面開始前的“痛苦”,然后不假思索地去行動。

對于那些意志力還不夠強,經常拖延的人,我強烈推薦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是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80年代末創立的時間管理方法。番茄工作法很簡單,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將番茄時間設為25分鐘,然后專注工作,在這段時間內要強迫自己不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后再休息。

番茄工作法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它能很好地對抗拖延癥和提高專注力,這是因為番茄時間抓住了人性內在機制的特點,它似乎有一種“魔力”,一旦番茄時間被啟動,我們就會很自覺地開始行動,并遠離任何干擾,直到番茄時鐘想起。(大家不需要買一個實體的番茄時間,下載一個app就夠了)

另外,還需要提醒的是,番茄工作法更適合第一類任務,對于創意類的任務,有時間壓力反而會影響大腦發揮創造力。

最后總結一下,關于日常自我管理我們只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即可:

1)提前一天列好每日任務清單,這個清單最好能夠包括當日需要完成的所有工作和生活任務,不過安排不要過于飽和,這方便我們處理臨時的緊急任務;

2)緊急和重要的任務先完成,然后再一一完成其他任務,對于喜歡拖延的人來說,可以考慮用番茄工作法來提高執行力和專注力;

3)一天中要適當安排休息時間,啟用大腦的發散模式,這有利于我們解決那些復雜的,需要創造力的問題。

關于任務清單,可以參考我在第4期雜志中寫的《自我管理之晨間日記》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 20161010 +++ 因為對自己的時間管理狀況不滿意,所以最近仔細閱讀了《番茄工作法圖解-簡單易行的時...
    小鐳Ra閱讀 6,381評論 6 53
  • (為方便自己看而收集的資料,既然有簡友喜歡,就整理一下發布出來吧,內容有點多哦,沒事慢慢看吧~) 更新部分: 其實...
    鯊莉閱讀 10,880評論 6 103
  • 1/100 紅麗 時間管理100講 第一課 1/100 自從14年在uc瀏覽器上,看到了戰隼老師的博客,后來就在網...
    中驛的麗麗閱讀 2,236評論 1 9
  • 我最近最想實現的目標是三個月內收入增長一倍,并看到兒子具足智慧,學業有成。所以我咖啡冥想的內容: 1.慷慨大度的種...
    葉景芳閱讀 221評論 0 0
  • 亂紅片片春已晚,夜來微寒,街市霓虹閃。多少世人迷楚館,酒盡妝殘,卻向何處暖? 香車行無數,座上縱娛歡,千金...
    奔跑的大肥羊閱讀 342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