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生活的變化,我從沒見過比這更有力的表達。一代又一代的給予和索取,互相閱讀作品,互相寫各自有關的事情,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卻自始而終既是開始又是結束。這本書的題目就是《時間》。
今天這本《導師、繆斯和惡魔》是我“五一”小長假的一個意外收獲。那天閑來無事,按網上介紹,去逛一家未去過的書店,發現了此書。我對這家叫“守望者”的書店,印象蠻不錯的。店面很小,但裝修得簡約有格調,書也有品位。(或者說,符合我的口味吧)比較新奇的一點是,這家店還專門為詩歌設了個架子,賣一些詩集和詩歌理論。這年頭詩集銷量很差的,何況是家面積有限的小書店,寸土寸金,每處空間都極寶貴。我猜,如此陳設肯定和老板自己的偏好有關吧?真心欣賞他的勇氣。
拉回話頭兒,這本由美國作家伊麗莎白·本尼迪克特編寫的集子,共收錄了三十位作家的文章。如題目所寫,這些文章以“寫作”為核心,講述了那些“影響作家的人們”或者說“作家和導師的故事”。我對談寫作的書籍,向來感興趣,覺得聆聽作者們的成長故事,能獲得許多精神上的共鳴。(其實,也算另一種形式的“心靈雞湯”)本書,收錄的諸多篇章,讀來著實有趣,一點都不乏味。
初讀此書,還是有一定“壁壘”的。因為這些作者,都是當代作家,大多數人的作品從未被譯介成中文,所以會對他們很陌生。況且,本書提及的,大多數是美國“后現代主義”文學作品,其中像:蘇珊·桑塔格、托馬斯·品欽、唐納德·巴塞爾姆等,我都聞所未聞。如果說是“垮掉一代”作家,我還能磕磕絆絆的講出幾個,但這些作者,對我來說就是純粹的新名字了。不過這樣也好,拓展眼界。有機會找來他們的作品讀讀,就能從一面之緣,變成朋友了。
通過閱讀本書,我才發現,原來引導作家們步入寫作道路的“誘因”,實際上是多種多樣的。一些作者因為自己的父母是“作家”,所以自然而然走上寫作這條路,算是家傳。另一些作者則通過大學選修的“寫作課”,發掘了自己真正的興趣,從而做起這一行。也有的人是在朋友的建議下(甚至有時是別人不經意的一句玩笑),開始創作自己的第一部小說。雖說,寫作是個閱讀量和表達欲相互碰撞的產物,有時還需要“靈感”當催化劑。但作者們決定動筆的原因,還真是各不相同。
談及本書的核心問題“導師”,作家們給出的答案,也相當個人化。一位叫喬伊斯·歐茨的作家堅稱,終生不識字的祖母,是她寫作上的“導師”。因為小時候,外祖母堅持每年圣誕送書給她,在發現歐茨的寫作天賦后,還斥重金給她購置了一臺打字機做生日禮。另一位卡羅琳·西伊說,她的“導師”,是寫了七十三部色情小說的父親。她在寫作上得到的最初指導,都來自父親的教誨。
當然,我剛剛談及的,是本書最具趣味性的兩個例子。其中,影響諸位作者最多的,還是他們在大學中遇到的老師,和他們年少時閱讀過的書籍。這些文章寫的很動情,故事講得真實而精彩,足可見作家們對自己“導師”的崇敬與感激。我個人印象最深的,是謝里爾·斯特雷德的故事,講述了年輕時和愛麗絲·門羅通信,給自己帶來的激勵。多年后,當她有機會和門羅見面時,卻沒有激動萬分的和偶像談起這些,只是淡然一笑,把自己的心路歷程斂藏進回憶。這篇文章寫得真摯,簡直媲美小說,讀來很享受。
另外,集中閱讀三十位不同作者的文章,我們也能很好體會到寫作風格的差別。一位年輕作者莫德·凱西的文章,顯然比她父親約翰·凱西要俏皮許多,相比較下,我更喜歡她的風格。(父女二人都是作家,文章一同收錄于本書)。另一位荷蘭作者的文章里,則透出“西歐大陸人”獨有的風流勁兒。文筆最有趣的,是位叫朱莉婭·格拉斯的作家。她的筆觸冒冒失失,內心戲特別豐富,面對事情還有些感性。這個性格真的好可愛,如果是同齡人,我還真想和她認識一下。(雖然,心里明白不可能同齡)
總而言之,本書向我們展示了作家們的“成長史”。作家是怎樣產生的?又因何產生?它很好的回答了這個問題。其中涉及一些,寫作心得,和創作技巧,也是難得的“干貨”。
我個人目前離“作家”這個詞,還極其遙遠。甚至“作者”這個稱呼,放在我身上,都很勉強。坦白說,有時候,我挺羨慕國外的那種環境。從寫作技藝的傳授,到人們對文學的態度,和當下中國社會有太多不同。兩年前,我寫下自己的第一篇小說時,一度認為,靈感才是寫作的源泉。當然,時至今日,我依然相信“繆斯”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但通過自己微不足道的積累,我越發感受到寫作技巧的重要性。小到一字一詞的使用,大到整篇文章的架構,都是種“可言傳,可意會”,但需要大量時間和經驗去打磨的技藝。除多讀,多寫之外。這條道路沒有其他捷徑走。
關于對寫作的深情,我講過太多次,再說難免矯情,索性就不過度去談了。最后,我想說的是:希望每位像我一樣,無人教導,孤獨摸索,在格格不入環境中苦苦掙扎的“寫作者”,都能早日走出稚嫩,找到都屬于自己的風格。
記住哦,寫作不是可以永遠等待的謎,我們要抓緊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