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多時候,神曲有多紅,愁緒有多濃。當《感覺身體被掏空》火得不要不要的,唱的是躲不掉的加班,感慨的更是躲不掉的焦慮。
燕,初中同學。濤,高中同學。一位是老家三線城市的市直機關公務員,一位是老家三線城市的個體創業者。
在其他同學的眼光中,燕和濤都是令人艷羨的。公務員,朝九晚五,衣食無憂,濤更是讓人羨慕,創業成功讓他早早就坐擁了不菲的財富,遠超許多同齡人。
然而,平常交流中,無論是誰,卻總是有著深深的憂慮與焦慮。焦慮朝九晚五的競爭力喪失,焦慮無背景無后臺的前途無望;焦慮過了今日不知明日客戶在哪生意在哪的未知市場,焦慮越來越多同業競爭的壓力爆棚。
許多一線城市苦苦紛爭的友人說,一線城市永遠是生存,老家才能有機會說“這TM才叫生活”。三線的燕和濤們說,白天不懂夜的黑,一線不知三線累。失眠不止是大城市人的專利,為各種焦慮所纏繞的他們一樣時常長夜漫漫,無心睡眠。
而在老家這座高度依賴礦產資源,而礦產資源又日益廉價且枯竭的現實中,許多境況更差的友人們,還需為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時時困頓。
于是,感覺身體被掏空的,不止是加班族。關于現實困頓的種種焦慮,與體制內外無關,與一二三四線無關,而越來越有著一種相似的傳染性,感染著生活中的彼此,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總有在身邊。
2、
有一首歌在描述中年男人心態中寫道——幾十歲了還是提心吊膽,而這種“提心吊膽”的焦慮,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現代人越來越深重的集體癥候。
人們為資源焦慮:貨幣越來越不值錢,而各種消費越來越消耗錢,焦慮資產貶值,焦慮孩子教育輸在起跑線,焦慮收入被人甩出幾條街,焦慮好的東西總是在別人占有,努力的自己總是看客。
人們為社交焦慮:時不時發現,昔日莫不關注的某個有人或同事,突然搖身一變成為了財富新貴。焦慮著一邊有人不斷超越自己而去,一邊身后還有一大幫人在追趕。不敢有絲毫停頓,只怕片刻就掉隊成為他人鄙視的失敗者。
人們為情感焦慮:焦慮落伍,更焦慮被漠視,被遺忘。于是要用不斷地各種外化手段和看得見的成就刷存在感,孤獨是可恥的,沒人記得是可憐的,越來越焦慮他人就在自己身邊,卻不知道自己是誰。
人們為預期焦慮:從三十而立到三十而富,再到90后霸道總裁的層出不窮,時代車輪轉速越來越快,越來越急,留給彼此等待機遇、奮斗的時間越來越短。當初的夢想依然遙遠,可是青春就過了大半。一不留神就從當初的意氣風發過度向中年危機,40歲失業可能就是從此失業。
3、
因為焦慮,所以茫然,因為焦慮,所以糾結,因為焦慮,所以掏空的不止是身體,還有心緒。
我們一面向往成功,一面又嘲諷精英;一面為財富數字的增加通宵達旦,一面又告訴自己生活不能只為財富;一面向往自然與自由,一面又沉醉燈紅酒綠;一面勸慰他人海闊天空,一面時常自我郁郁寡歡……
我們一方面聲嘶力竭呼吁顯規則的公平正義,一方面費盡心思追求潛規則的彎道超車。一方面,“逃離北上廣”的話題此起彼伏,時不時就出來撩撥都市人脆弱的心弦;另一方面,越來越多人仍然義無反顧,前赴后繼地奔赴北上廣深等大都市,那些被人痛罵最多質疑最狠的城市,人口數量和房價同樣增長最快。
2016上半年,一則深圳夫婦賣掉深圳小兩居,回鄉買了四套房的新聞可以迅速引發眾多關注和感慨。因為,這樣的新聞場景觸動無數人的心靈,人們的內心深處或多或少也向往這樣的生活,或者至少有機會和勇氣決策一番類似的轉身。
總有那么一些人,期待或準備逃離焦慮的撕扯,去真正感受生活從此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但更多人,也只能將期待化為期待,而后繼續在現實中一面大聲唱不想加班的神曲,一面繼續做拼命加班的神經。因為,這個時代,向上不易,堅持不易,但放下或者后退,更不易。
4、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情畫意,總是看起來美的不要不要的,但大多數人依然只有羨慕嫉妒恨的份。
哪怕是你已經名利雙收,也不例外。
2013年,馬云在自己的退休儀式上高喊:以前我的生活就是工作,以后我的工作就是生活。然而時至今日,馬云的生活還是工作,他也只能被人看作矯情地感慨:創立阿里巴巴是自己人生最大的錯誤,因為在集團工作占去了自己所有的時間。
身患乳腺癌后康復的滴滴出行總裁柳青,回歸后依然是腳步停不來的拼命三娘;爬山、游學、代言,享受生活的王石如今正在艱苦面對資本巨頭的奪權壓力縱橫捭闔。
所以,高人也好,庸人也好,有些壓力和意外盡管讓人焦慮,但是與生俱來,無法逃脫也沒有理由回避。
因為這種焦慮的源頭,或是對父母的照顧,或是對家庭的承擔,或是對伙伴的承諾,或是對他人的契約。
使命使然,生存使然,生活使然,亦是責任使然。
5、
身體感覺被掏空,理想不能被放空。
因為唱完了神曲還是要上班加班,狂歡過逃離北上廣的話題,還是要繼續在不相信眼淚的城市里活下去。躲過了今日的焦慮,還有明日的焦慮,對此刻的艱難險阻視而不見,還有彼時的艱難險阻突如其來。害怕也好,沉淪也罷,焦慮就在那里,不遠不近,更不會憑空消失離去。
阿甘在不知所措時,總是不停地奔跑。于是,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機遇和奇遇接踵而至。當精疲力盡時,也要有一種向前的姿勢;當修整待發時,也要有一種向前的態度。
沒有人必須選擇成功,也沒有人必須放棄安逸。愿意奮斗地奮斗,愿意浪費地浪費,但是不讓理想放空的理由只有一個——沒有人會在原地等你,愛情如此,家庭如此,職場如此,名利場和生活場都是如此。
如果你不想一個人某天驚詫地發現被在乎的人群甩在了身后,請自己努力向前奔跑。競爭激烈,那就讓實力專業一點;變化迅速,那就讓學習和興趣廣泛一點;涉世不足,那就讓智商情商成熟一點。生活可以有很多理由為自己的懶惰和不思進取開脫,也有很多理由讓自己勤奮和更加拼搏。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談及曾經的創業感悟時的兩點感悟:第一,人必須往前跑,不一定要跑的快,但是要跑的久;第二,不能停下來,你不能三天打漁兩天曬網,要持之以恒。
當你發現,馬云、柳青等一大波成功人士還在始終變化而充滿不確定性的生活跑到中履行著拼命三郎的角色,你是幸運地,因為你還有目標告訴你該如何前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難,一代人更有一代人的理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經歷過的筋疲力盡被掏空,一代人更有一代人的堅持過的理想萬歲終綻放。惟其如此,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世界才在不斷向前。那許許多多曾被生活折磨地近乎空空如也的自己,也才能夠呈現苦難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