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就是生活在一個“電視”時代,很多的知識信息獲取以及娛樂教育都是從電視中得到。如果這句聽不懂,那你想想小時候的“智慧樹”、“大風車”、“紅果果綠泡泡”、“鞠萍阿姨董浩叔叔”是不是有點記憶了呢!從小的“框式”教育把我們這一代變成了容器人,單方面的從電視中接收知識,然后這些知識在我們大腦中進行著自主的“人內傳播”,吸收消化。知道了,然后呢?會用會說了嗎,不會。這就叫做容器人,靦腆內斂的性格在我們這代人人里是通病呀!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約是在我們初中時期,電腦開始普及家家戶戶,再到了2012年左右,智能手機迅猛侵襲人們的生活,由“電視時代”馬上就變到了“手機不離身時代”。這個過程咱們慢慢講,我記得我第一個QQ號申請的時候是2007年,那會兒游戲不多,農場卻很火,半夜熬夜偷菜,起床睜眼偷菜,吃飯時候還瞄一眼自己的菜田熟沒熟,真是瘋狂呀!你想想,那還是沒有智能手機的時代,人們大眾都已經向“手機控”發展了,如今這現象也說得過去了。后來牧場出現,偷菜就沒人玩了(你這不是坑隊友嘛)。但人們耐不住寂寞,“游戲”一族迷上了斗地主;“文藝”一族刷上了網絡小說;“悶騷”一族呢,加了一大批陌生人開始聊天,格式如下“你好(笑臉)”,回復“(呲牙)你好呀!”這是最初的鍵盤俠。
再后來便是2012年了,馬云爸爸、馬化騰爸爸等等你們的“爸爸”們把淘寶和微信弄得特別好后,再配上蘋果三星華為等大規模智能手機降價,那簡直了,火速風靡。熟人見面都不理了,過年吃飯都是小事了,自己的世界最重要!看見發的好的點個贊,看見自己不喜歡的罵一頓(反正他們看不見)。現實生活不如意,網絡當中找面子,結果被個“虛擬”人罵,當然不過意,然后——互噴!
20年前先是被“電視機禁錮”壓抑,使自己變成一個語言障礙者,20年后又被“網絡自由”所“解放”,認為自己憋屈了20年終于可以放肆了,結果變成了“網絡噴子”,現實傻子。真正會生活的人不會因為媒介而束縛自己的語言權力,現實中有禮貌有邏輯地講話,網絡中有道德有理性地發言,認對待真評論每一件事,做一個合格的中國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