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民的名義》中至少有兩次提到了精致的利己主義,其中一處是祁同偉向高育良匯報完工作后,高育良在家里感慨道:現在的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另一處是高育良被紀委帶走之后,侯亮平送吳惠芬回家,他問吳老師:“這么多年瞞著所有人離婚的事情,知道高老師所犯的錯誤,你為何不向組織匯報或者離開高老師?”
吳老師說:“這可能是一種需要吧,他需要我幫他維持家庭和睦的假象,我需要他的權力給我帶來的榮耀和便利,我強烈的自尊心,不想讓人看我的笑話”。侯亮平說她真是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顧名思義,精致是與粗糙相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如高育良、吳慧芬等,是經過精心打扮、偽裝的“利己主義者”。他們智商高、情商高、世故、善于利用規則和體制來為自己爭取利益,甚至于不擇手段。
北大教授錢理群說過一件事情,他說有一天他去上課,看到一個學生坐在第一排,對他非常有禮貌。在聽課過程中,這位學生積極配合,錢老講到哪里,學生都會及時點頭做出反應,并且下課后迫不及待地跑到錢老跟前,對錢老的講課內容表示贊賞。
他說得頭頭是道,錢教授聽了非常高興,對這個學生產生了很大的好感。
后來,這個學生又接連來聽了兩次課,錢教授對他的好感與日俱增。等到第四次的時候,他說,錢先生,我想去美國留學,請您給我寫個推薦書。錢教授欣然同意了。但是寫完之后,這個學生就不見了,再也不來聽他的課了。
錢老由此明白了,這是一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之前做的微笑、點頭、夸獎老師等等,都是在投資,等到收獲了推薦書后,他就再也不出現了。
毫無疑問,這位學生具有高智商、高情商,他所做的一切都合情合理,挑不出毛病,但是你會覺得這樣的做法讓人產生不舒適感,會對這種精英的所為感到無所適從。
他的行為滴水不漏、無比精彩,比那些低層次的吹牛拍馬屁、阿諛奉承高端一百倍,但你卻從他身上看不到一點真誠、可貴的地方,一切是只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
倘若這樣的精英服務于高端行業,進入社會的頂層,比如高育良、祁同偉之類的人,他們的價值觀念、實利主義,便會影響一大批人。
他們占用著較多的資源,有話語權,但卻沒有擔當意識,缺乏悲憫同情心,自私自利。正如錢老所說,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
2
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為本,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尊嚴,給予人真正的關懷,修得一種高尚的人格。
范雨素就是這樣的人,雖然她貧困、艱難,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但她溫暖、善良,富有人文精神,比那些高高在上卻自私自利的精英更值得關注和尊重。
讀了《我是范雨素》一文,深切地感受到作為一個社會底層的農民,她具備的人文精神足以令自己在底層的空間里,內心堅韌高貴,讓許多鄙視她的人感到汗顏。
她在文章中寫道:在我成年后,我來到大城市求生,成為社會底層的弱者。作為農村強者的女兒,經常受到城里人的白眼和欺辱。
這時,我想是不是人遇到比自己弱的人就欺負,能取得心理上的快感?從那時起,我有了一個念頭,我每碰到每一個和我一樣的弱者,就向他們傳遞愛和尊嚴。
活著總要做點什么吧?我是無能的人,我是如此的窮苦,我又能做點什么呢?我在北京的街頭,擁抱每一個精神有問題的患者,我用擁抱傳遞母親的愛,回報母親的愛。
她的文章直白卻有力量,沒有多么華麗的辭藻,但卻真實得令人震撼,處處體現著人性的光輝,更難能可貴的是其散發出來的獨立的人格和人文精神。她給予別人尊嚴,外來的鄙視沒有被她轉化為仇恨,而是更好地對待他人,給孩子樹立榜樣。
她向我們傳達了一種感動和深厚,但同時又像是刀子般的深刻,劃開了整個社會慌忙包扎掩飾起來的傷口,這些傷口除了那些制度方面的紕漏之外,還有愛、人文精神的缺失。
這種精神在許多人身上已經喪失掉了,他們缺乏愛心和悲憫心,守候著自己的功利,計較著自己的回報。
即使是在高高在上的、擁有著絕對優勢的精英們身上,即使是在培育祖國花朵,在關系人身生命的領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經足夠嚴重,許多人活得并沒有尊嚴。
3
有一次去醫院的時候,排在我前面的一個病人,不停地對醫生說謝謝,包括她的父母,都在對面前的這個女醫生道謝。她們被一個醫生細心地對待,由此感到受寵若驚。
人會有這種感受,在一遍遍地接收冷漠的態度之后,面對一個如此細心愛護的醫生,有可能會產生幻覺,覺得不真實。
因為醫生看慣了生老病死,有些醫生并不會對你的無助產生多大的感同身受,反而有一種麻木感,這種麻木感長此以往會轉變成一種冷漠。
在你著急、無奈、恐懼的時候,得到的不是醫生的一句安慰,而是對生命的冷漠。你小心翼翼地問一句話,要么得到的是沉默,要么得到的是不耐煩。
這也是服務領域,是對生命的服務,可有時你從醫生那里得到的溫暖卻不如在一個小飯館的服務員那里得到的多。在這些醫學精英面前,在最需要人文關懷的領域,你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今日的有些高校教師也已經缺少了君子之范,更不能以知識分子自居。優秀的人才若無高尚的人格,便算不得人才。
現行的教育體制使得高校教師的學術造假、論文作弊現象也很常見,這種重利益輕品格的做法會影響到一代又一代的學生,怎么又談得上是在培養人才。一個沒有德行、缺乏人文素養的尖子生,到底能給社會帶來什么?
人是有尊嚴的,人們渴望生活的社會充滿公平、正義,有同情心,有關懷,但是人類的高級殿堂、產生精英的地方缺少了人文精神,怎么來帶動整個社會的人文關懷?
4
有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單位招聘面對才能和人品哪個更重要時,產生分歧了。有的人說,選才能高的人,因為人品可以培養;有的人說,選人品好的,才能可以培養。
對此,周國平先生解釋道,人品和才能都可以通過培養得到提高,但不會得到大的提高。
人品和才能是相關的,一個沒有大品格,不具備人文精神的人,很難有大的才能。同樣,一個具備大才能的人,也一定具備高尚的品格修養,古往今來的偉大人物都是如此。品格和才能有一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也很難得到大的提高。
因此,那些所謂的才高八斗、精明世故的精英,如果沒有一定的人文精神,那么學歷、知識就是無用之談,即便有才能,也是小聰明式的才能,并無大的智慧可言。
精神上的優秀是非常重要的。讀書不只是增長知識,更重要的就是塑造高尚的人格。
在今天這樣的時代,人們容易在意眼前真實的看得到的東西,而忘記了存于心間的修養。而對于人文精神來說,并非是你讀了多少書,有多高的學歷你就有多好的人文精神。
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回歸與重塑,因為他們掌握著高深的知識,他們并不愚昧,相反他們會給予人外表上的知書達理,禮貌周到。但是他們實際上有著一種不易外現的自私自利,沒有精神和信仰。
這種利己主義是精心設計過、包裝過的利己,只是披上了道德的外衣,更加考驗著人們辨別的能力,它與普通人的沒什么技術含量的小伎倆相比更具破壞性。
你如果從一個教授身上感受不到嚴謹和踏實,從一個醫生那里感受不到尊嚴和對生命的的尊重,從管理者那里感受不到大氣和眼界,你不禁懷疑,這樣的“精英”是真正的精英嗎?這樣的“精英”更需要重塑自身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