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吃貨,我就服汪曾祺先生。汪先生不但會吃,還會寫,寫的接地氣,寫出濃濃的“中國味兒”。八年級語文教材有一篇《端午的鴨蛋》,就是汪先生寫家鄉高郵的咸鴨蛋,一枚平常的鴨蛋被描寫的滋滋有味,詩意盎然。
再看看汪先生另外一篇《七載云煙》,里面有一首昆明小吃打油詩:
重升肆里陶杯綠,(白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餌塊)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肉)
人間至味干巴菌,(菌子)
世上饞人大學生。
尚有灰藋堪漫吃,(灰藋,一種野菜,可入藥)
更循柏葉捉昆蟲。
水厄囊空亦可賒,(泡茶館)
枯腸三碗磕葵花。(葵花籽)
昆明七載成何事?
一束光陰付苦茶。
吃出了高大上,難怪有人評價他是“會寫詩的吃貨”。
我則評價自己是一枚會做飯的吃貨。
關注了幾個做飯的微信公眾號,加了幾個美食群,認識了很多會做飯的達人,跟著他們學做各種美食,怎么樣拍美食照片。用心的準備食材,認真的跟著教程步驟,做成功了會覺得滿心的歡喜,偶爾做壞了也沒關系,總結經驗,并不妨礙下一次的折騰。
約翰?歐文說,“如果你小心,使用上好材料,不取巧求快,通常都能煮出相當不錯的菜。有時候這頓飯就是一整天唯一沒白費的成果?!?br>
我深深同意這個觀點,工作也好,感情也罷,都不像做飯那樣只要付出總有回報。下廚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體驗,尤其是有好食材的時候,幾乎是隨便煮煮都會很好吃。這就是所謂微小而確定的幸福吧。
做飯還可以治愈心情。有陣子心情不好,把精力轉移到烹飪菜肴上,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被家人的肯定,心情也變得豁然開朗起來。正如網上流行的一句話,“沒什么是火鍋解決不了的,一頓不行就兩頓。”
我很喜歡在朋友圈分享我的菜譜。因為我總結了,如果在朋友圈寫一些什么45o角仰望天空,我會發現大家都是很忙的,并沒有那個閑功夫去安慰我那顆玻璃心。但如果分享今天做了什么新菜,立馬圈粉無數。
有流口水的,星星眼的,點贊的。也有求菜譜,求蹭飯,求包養的。一說到吃,似乎都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有個好朋友說,看我的朋友圈覺得很有生活的氣息。我笑笑,生活可不就是落實到一蔬一飯之中嘛,如果廚房里沒有油煙味,必定是不會過日子的人家。
愛吃的人運氣不會太差,因為吃,我曾經在一間咖啡廳邂逅了一男神,并且關于“羊角包冷發酵”的問題和他展開了激烈討論。分別時,他很傲嬌的說,你可以加我微信,有空再聊。
有一次下大暴雨,我站在一家面包店門口等雨停,隨手發了一個定位,或許是給微信里的某個人看的。
一輛車經過,停下,從車里走出來一男神,“沒帶傘?我載你一程?!焙髞磉@個男神成了我的老公,孩子的爹。有一次我問:“難道是我的美貌征服了你?”男神答:“想多了,自然是你的廚藝征服了我?!焙冒桑@么多年終于真相了。
關愛自己,請好好吃飯吧!關愛家人,請好好為家人做一頓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