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邊角料:為毛我們要愛臨如己

俗務纏身,又沒辦法按期搞讀書會了「天啊,為什么是又」。有鑒于上一次,大家聊的開心,同時不免有點跑題,所以看來定議題還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會按照章節,搞出點討論話題出來,到時候大家照著文本討論,除了略費一些事,大概內容會更集中一點,同時也無損于快樂?!改敲催@個邊角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主要是因為大家學科背景的差異,未必然很能理解我們在討論中所會用到的那些概念名詞,所幸我還存著一些當初的講稿,略作可讀性整理,拿出來貽笑大方一下。

愛臨如己這個說法,在世俗的層面,大家或多或少都一定聽過,也不是什么陌生的概念??偟膩碚f,一般我們聽到的理由,多出自于儒家。不過呢,這個概念其實是從基督教來的。有鑒于基督教文明構成了整個現代文明,至少是西方現代文明的基石,西方又無可置疑的是整個現代性的掌舵者,所以我們有必要從西方視角對這個概念進行一下論證。此處多說一句,其實儒家「包括現代新儒家在內」所提倡的「仁」的概念,是有等級差別的愛,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與「愛臨如己」是有差別的。即便是在世俗層面上我們可以抹去這個差別不談,傳統中哲的論證方式也不太遵從邏輯,所以對非儒學信奉者來說,說服力也相對較弱,換個視角來談,還是很有必要的。

人生來平等,這是所有論證的大前提。既然生來平等,那么人都有等同的欲望。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理所應當的權利向往「善」,這個「善」放到人際關系中,也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好」,這種需求,是依賴于別人而實現的。人與人的行為,按照大分類,無非就是「對別人好」、「對別人壞」、「對別人漠不關心」三種。如果對別人好,那么也就是滿足了別人「希望別人對自己好」的需求,基于同樣的欲望,自己「希望別人對自己好」的需求才可能實現。而另外兩種行為,無論是「對別人壞」還是「對別人漠不關心」都不可能滿足別人「希望別人對自己好」的需求,那么很顯然的,自己的「希望別人對自己好」的需求也就不會被他人滿足。從這里我們可以發現,即使在不討論「高尚道德」的基礎上,僅以世俗的、功利的眼光去考量,「愛臨如己」也是靠譜的。這就是英國神學家胡克爾的論證。此君認為,人生來平等,平等是人互愛的基礎,互愛是人類責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胡克爾引申出了正義與人愛的準則:要像愛自己一樣愛別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