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寫文章時感覺很困難?因為準備功夫沒做到家唄。
咱們這里說的準備功夫,不是指在打開電腦準備寫文章時上百度搜幾張圖片、到今日頭條看看時事熱點、到微信訂閱號上瀏覽推送的文章。咱們說的準備功夫是指“社會實踐”。你想,俗話說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就是這個道理嘛。
那么如何能在社會實踐中做好準備功夫呢?
- 養(yǎng)成仔細觀察的習慣。
- 養(yǎng)成格物致知的習慣。
- 養(yǎng)成正確的語言習慣。
一、咱們先從“仔細觀察”這一點說起
清明節(jié)的時候,按照習俗,咱們應當回鄉(xiāng)拜祭祖墳。在這段時間內,“清明”的話題會成為網(wǎng)絡上的熱點。如果你想寫一篇關于這方面的文章,沒有過拜祭祖墳的經(jīng)歷,沒有仔細觀察過拜祭祖墳的過程,怎么寫?
我在陰歷29的那天就跟隨老丈人去上了一次墳。
“白紙條條”、“香”、“冥幣”、“鞭炮”,這四樣物品是必不可少的。跋山涉水找到墳頭后,要先把“白紙條條”圍繞著墳頭掛上,然后燒冥幣,還要念著“來,把錢收好...”,然后依次燒香、放鞭炮。
二、咱們再說“格物致知”
前段時間“辱母案”引起了社會上強烈的反響,咱們譴責那些暴力討債的惡人,咱們對XX判定的結果,以及XX在整個案件中的“不作為”表示憤慨,咱們對被判“無期徒刑”的XX(你懂的,省略)深感同情。
對于整個案件,“思維補丁”是這樣說的:
北島有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這真是一句好詩,可惜,只要這樣的好詩仍在傳頌,這社會就應該警醒它正在“包容”的無恥。
思維補丁寫《刺死辱母案...》的推理判斷,就讓我很是信服。如果你也寫這個題材的文章,不事先推究事件的原委,洞悉事件的真相,寫的時候就會很困難,寫出來的文章就很難讓人信服。
三、咱們最后說說“語言習慣”
小孩子剛學會說話的時候,會說:“飯、飯、媽媽、飯...”、“尿、尿、爸爸、尿...”人喝醉酒的時候,會說:“我沒醉,誰TM說我醉了,老子TM沒醉就是沒醉...”
開車剛上路那會,有一老司機,因為他車前面的公交車突然靠站要停車,他隨心所欲的變道,結果蹭了我的車。之后,我找他理論,那老司機強詞奪理說:“你超車,是你撞的我!”(沒辦法我叫了交警,那老司機賠了我三百)
通過我舉的這些例子,咱們可以看得出,這些人說的話都不算是正確的語言習慣。為什么呢?因為說出來的話不能算是應該說的,走了樣。當然了,小孩子情有可原,是沒辦法。我們寫文章時就不能像后面這兩種情況了!
另外,還有一些問題咱們需要注意。
- “最近,天氣好得真是一塌糊涂!”
- “好了,就醬紫。”
記得當年我跟隨一個軟件園的老師到蘇州做培訓,那老師開口閉口都是“一塌糊涂”!“我們軟件園的環(huán)境真是好的一塌糊涂!”、“培訓你們軟件開發(fā)的那老師,水平高得那真是一塌糊涂。”我那時才明白,“一塌糊涂”還能這么用,簡直蒼了個天。
今天看一篇前輩寫的“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真相在此”的文章,結尾“就醬紫”三個字亮瞎了我的狗眼啊。我想,女生發(fā)嗲的時候說“就醬紫”,嗯,感覺萌萌噠。我這前輩是三十好幾的大叔啊,嗯,感覺好怪異!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生活實踐中養(yǎng)成以上這三個習慣也絕非易事。但,咱們既然要成為一名自媒體人,想要日更一篇文章,或者像我這樣一周更三篇,如果養(yǎng)不成這三個習慣的話,那趁早選擇——離開(gun);如果你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這三個習慣,那么我想,你寫文章時肯定不再感覺很困難,相反應該是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