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一個理由,偶爾喪一下

今天在家里待了一天,非常喪的一天。

有些時候我經(jīng)常想,為什么一天沒有做自己感知或認定為有意義的事就會帶來心理上如此強烈的內(nèi)疚與自責感呢。如果拖延癥再強一點,這種心理狀態(tài)可能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在自我認定要做有意義的事,遲遲動不了手,自責與內(nèi)疚及自我厭惡之間演進然后循環(huán)往復,最終破罐子破摔。感覺身邊很多心理狀況出問題的朋友可能都在這個惡性循環(huán)里徘徊。

不過,今天說這個不是給自己不上進找借口,而是想真的探討一下,為什么有些人會活得那么焦慮。焦慮的體質(zhì)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我仔細想了一下,可能有幾點心理前提。一個可能是所謂的進步史觀在當下的隱射。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進步史觀就是強調(diào)今必勝昔。今朝比過去好,未來一定比現(xiàn)在好。所有的落后都應該被淘汰到歷史垃圾堆。所以每一天也應該是比前一天都進步。如果有一天是停滯的,那一定是個人主觀意志上出了問題。人生活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更好的未來了,而不是此刻的當下。

第二個是認為人是可以被精準操控的機器。所以時時刻刻的安排都可以細致規(guī)劃,結(jié)果也可以量化,每天能產(chǎn)出ABCD。這些ABCD導向一個小結(jié)果,然后通向一個大結(jié)果。所以如果哪一天無所事事或者無法得到進展,這一天屬于失敗的一天。

此外,可能還有人能自己掌控自身心情好壞,克服一切問題的這種人定勝天的念頭。這意味著,一旦狀態(tài)不好,克服一下,總會解決,最終逼一逼自己,總能跳出不好的狀態(tài),最終有一定的產(chǎn)出。

上面這幾點都是我的揣測。我也有過這樣的心理。倒也沒有拖延癥,但總覺得每一天應該被非常高效有目的性地好好利用。生活不是用來生活的,而是用來努力的。然后二十歲的自己一定比十九歲的自己強,五十歲的自己一定能通過努力達到某個終極人生目標。那個時候,朋友約我去逛街,我跟著她們在街上晃,然后突然覺得逛街浪費時間。有一陣子朋友聚會,我也會覺得浪費時間。但當時我在做多么重大的事情,學習了什么驚天動地的知識了么?其實也沒有。我就是時刻覺得應該努力,應該進步,然后一邊憂慮一邊糾結(jié),跟朋友交流也心不在焉,生活中也錯過了不少體驗的經(jīng)歷。

上面的那幾種心理是某個階段的我的焦慮點來源。這種時刻要計劃好的思維其實形成于高考沖刺和研究生考研沖刺,每一天的任務精準量化,吃飯和睡覺都精準到了分鐘。每天做完一件事都會打一個勾。我當時想在每一件事上都復制這種模式,趕緊打完一個勾,然后就能得到某種結(jié)果。但其實并不是。

大學求學階段其實是人生中最難得的犯錯和體驗期,多去嘗試自己適合什么,想做什么,多思考自己想要什么。行動,偶爾可以亂來一點,然后有針對性地去嘗試和努力。沒有這些思考和嘗試,每天按部就班地在那點課業(yè)的內(nèi)容上做似是而非的功課和煩惱,現(xiàn)階段的我極不贊成一個人在那個階段只盯著小世界。

上面很多感觸是私人體驗。我當然贊成每天正能量和對自己有要求,但我也認為人之所以是人,除了活著能達到某個目標的偉大,每一天真實生活著的體驗也值得歌頌和贊譽。它可以防止人劃入某個以大的意義裹挾的虛無和空洞之中。

張弛有度,讓自己有偶爾呼吸空氣的空間,也允許自己在一些時刻不那么武裝到牙齒,不那么政治正確。畢竟要是所有的意義都以結(jié)果和進步來衡量,有太多感知和觸動要以落后的名義被掃進垃圾堆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