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中被吐槽最多的結局,應該就是王漫妮放棄了M店店長的職位,準備出國留學。
三十歲,如果你用兩年的時間出國去增長見識,那我覺得,確實值得。
如果只是為了出國上兩年學,讓自己的簡歷看上去高大上,再回到國內發展事業。那我覺得,你有點開玩笑了。
如果只是打著留學的旗號,開拓眼界的同時繼續尋覓下一個梁正賢,那我覺得,這個牌坊立的不錯。
因為留學,遠沒有你想像的那么簡單。
(特此聲明一下,以下文中提到的留學,是真的以學習為目的,而不是用來“鍍金”混日子的留學。想要提及的學校,也并不是交錢就能進的野雞大學。)
國外留學是一個很考驗體力和精力的事情。
18歲那年,我離開家去到美國開始了我的留學生涯。
國外大學的課程分為Lecture和Tutorial/Seminar兩種。Lecture就是所謂的講座,一般在1.5-2個小時之間。人數在150-300左右。在我即將畢業那年,專業課還有過一上上3個小時,中間只休息15分鐘的情況。
Tutorial/ Seminar是一個小時的小課,是對講座的鞏固。也是用來讓大家討論問題,或者一起做例題的時間。一般一節課15-20個學生。偶爾還會進行計入平日成績的小測驗。所以在美國,你的最終成績和平日成績都是掛鉤的。
完全不給你快到考試時,臨時抱佛腳的機會。
每個學期開始之前,都會讓你自行選課。稍微晚一點登陸,好的時間段就被占滿了。曾經選到了一門早上八點就開始的大課。很多人會說,八點上課不是很正常的時間嗎?
在國內,確實是。可是在我當時所在的州,八點天還沒亮,室外溫度零下20度。校園巨大,停車場最近的都和主校區隔了一條河。我們需要把車停到停車場,坐校內巴士,去到自己的教室。路程大概就要半個多小時。
而且國外是很重視出勤率,出勤率直接影響著最后的成績。有的老師習慣點名,有的老師會讓你在講臺那里簽到。在這里也絕對不會出現國內那種可以代簽或者補簽的情況。
兩個小時的課程聽上去和國內大學沒有兩樣,可是兩個小時的中文我也可以玩著手機聽,幾乎能記個八九不離十。兩個小時的英文,尤其理科課程,一個詞的卡殼都有可能影響接下來上課的順利程度。而且老師不會因為底下坐了幾個外國學生,而放慢他的語速。
有的時候,你還會選到口音極重的老師。我就選到過一個希臘老師,那英語說的我懷疑之前學的都是假英語。
國外的教學方式30%甚至更少是老師來講,70%是靠你自己找資料、看書自學。第一天上課,看著老師用的幻燈片,當時的我太傻太年輕,感覺兩個小時也沒多少內容啊。可是回宿舍翻翻書,20幾張的幻燈片整整涵蓋了156頁書的內容。
而考試的范圍并不是那20張幻燈片,只要在那156頁之內,就不算超綱。
也就是因為這樣,尤其在考試前夕,圖書館幾乎都一位難求。也衍生出《凌晨四點半的哈佛圖書館》的這張照片。
所以三十加的王漫妮,不要把留學說的那么輕而易舉。摸摸你現在順滑豐盈的長發,你確定你可以去面對真正的留學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