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參與了“微信公眾平臺”的開發。俗話說得好:整理知識也是一種知識的重建。為此做一個小小的經驗總結,如下。
圖1 整體架構圖
參考“圖1 整體架構圖”:
1.對于“靜態圖文內容”模式,程序猿只需要“注冊/配置”微信公眾平臺,并維護內容即可,而用戶的訪問流程是“1-2-5-6”;
2.對于“動態交互的開發模式”,程序員除了配置,還需要開發業務接口,并部署在“業務/應用服務器”上,用戶訪問的流程是“1-2-3-4-5-6”;
3.為了提高響應速度,通用的“菜單”或“圖文資源”,都應該由程序猿事先在“微信公眾平臺”上配置好(或由“業務/應用服務器”定期推送、緩存)。
圖2 微信服務號開發腦圖
參考“圖2 微信服務號開發腦圖 ”:
①“服務號”、“企業號”需要提交證件資料給微信官方認證,可與“在測試環境開發”同步進行。
②使用“公眾平臺測試帳號”進行開發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不會對真實用戶造成公開的影響;可以調用微信提供的任何接口。
③業務接口只能放在公網的80端口上,供“微信公眾平臺”調用。
④“微信公眾平臺”要求業務接口在5秒內必須響應請求,否則就報錯。
知識這種東西,就像春天的種子,越分享越多,再放一年就捂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