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羅丹著名的《吻》,相信每個人看了都驚嘆!太完美!從情感、姿態、生命力,到冰冷的大理石展現的溫度。
這個里面的故事,主角就是羅丹和卡繆爾,一開始就在我給“那些愛與婚姻”列的清單里,只是不愿意寫,太難過!
那晚,看到《環游世界80天》的阿澀,站在《吻》的面前移不動腳了,“我真想把手放在她的大腿上,可就怕警察來抓我。” 阿澀用調侃來佩服羅丹駕馭材料和工具的能力。
這讓我再撿起這個“那些愛”系列,晚上躺在床上,在想著,竟有點失眠。
可憐的卡繆爾!Camille.Claudel卡繆爾.克勞岱爾。這件美得不得了的雕塑給我的感受過于復雜,既愛它的溫暖與熱烈的氣質,又厭惡其中那真實的故事。
羅丹的情愛雕塑不止這一件,而是一個系列,說這些表達男女熾熱愛情的雕塑表現了羅丹的浪漫氣質,完全是廢話,好像說咱們每天吃飯表現了對美食和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生命的尊重一樣的廢話。也讓那些說這是取材于但丁《神曲》中描寫的弗朗切西卡和保羅這對情侶間的愛情悲劇等等這樣的廢話見鬼去,那只不過是所謂“偉大的”羅丹先生狡猾的托辭,作為對整個社會的交代,巴黎社會需要,也保護這樣的謊言,因為那個時候羅丹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成功的藝術家,還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擁有了絕對話語權的勢力。
羅丹:永恒的春天
這個系列的雕塑就是羅丹對自己和卡繆爾的愛情的寫實。羅丹遇到卡繆爾的時候,43歲,卡繆爾19歲,她像一道陽光刺進傲慢的羅丹先生的眼睛!卡繆爾擁有無可置疑的年輕美麗,不過這只是吸引一個成熟男人的表面條件,而她的聰明與才華才是直抵羅丹內心的秘密武器,如果僅僅這樣,多好!
可惜卡繆爾不僅僅是個聰明漂亮的年輕姑娘,她從童年時候就迷戀泥土,幾乎就是與生俱來的雕塑家!我想起了19歲的一位朋友說過她“才華橫溢!是你感覺到她的才氣溢出來”,太對了!她的天才幾乎到了令人震懾的地步,從卡繆爾的作品里,羅丹發現了一種熟悉,是與自己相似?他們的確在用同樣的風格和方式雕塑,他們都深信“觸覺是唯一不可替代的感覺,手從來不說謊。”
卡繆爾的作品
第一次見面他就對卡繆爾的作品挑剔批評幾乎毫不留情,但是第二次見面就送給卡繆爾一座銅雕像作為禮物,也許他心里得承認,受不了發現有人竟然那么年輕卻擁有跟自己相似的天分吧?他實際上對卡繆爾一開始就是又愛又恨又怕的吧?
卡繆爾要是一只花瓶,可能生活幸福的多多了,真可惜!她有自己的思想還有能力實現,羅丹說“于是你成了我最強的敵人”,無論如何,這是一句實話。
羅丹從卡繆爾的愛情里享受激情、崇拜、愛戀、和靈感,他得到了太多,享受了太多,以至于成了另一種吸血鬼。
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十年里,由于卡繆爾的愛情,羅丹如同吃了靈芝仙草一般重新煥發了藝術的青春并且比自己真實的青春更具有表現力,似乎那個階段卡繆爾也沒有自己單獨的作品,愛情關系很和諧,很可能她的創意都隱藏在羅丹的作品里了。
不是我臆想。后人猜測從十九世紀八十到九十年代的時間里,羅丹的部分巨作是卡繆爾構思完成的。不可否認,那幾年的確是羅丹創作生涯中最豐產的時期,他的作品中明顯出現了比以往更深的思想境界,從那一時期中的作品《沉思》、《思想者》即可證實,就算不完全是卡繆爾的思想,至少也是受卡繆爾的影響和激發。
沉思
思想者
著名的電影《Camille.Claudel》,法國影星伊莎貝兒.阿佳妮主演卡繆爾.克勞岱爾,從電影里你可以看到很多存在于人們意識里的事情,也許那就是真實,不是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嘛。
中文版電影被翻譯成《羅丹的情人》!(梧桐君忍不住飄過:有木有發現?這些翻譯都有個喜歡下定義做判斷的毛病,人家本來的名字只是陳述,沒有表達觀點。跟那個《The Woman He Loved》譯成《江山美人》一樣。)
對于一個有著橫溢的才華和獨立精神的女人來說,最痛恨的一定就是被稱作“某某的什么”,尤其是“情人”這樣的稱謂!可惜,羅丹過于龐大的陰影,使卡繆爾生前死后都無法逃離。
卡繆爾,她自然不可能安心忍受與另一個庸俗女人羅斯分享羅丹,爭吵不可避免。羅丹欲享齊人之福,卡繆爾要求分手。
羅丹甚至吃德彪西的醋。
離開羅丹之后,卡繆爾受到羅丹巨大的影響力之下的迫害,得了“迫害妄想癥”,這個名字有點那什么,實際上羅丹的確運用自己的權利干涉卡繆爾的創作和生活,劫持她的雕塑訂單,派人搶劫騷擾她,使她懷孕流產,甚至散布流言誣陷,使離開了他的卡繆爾無法生活更不要說在藝術上發展。
斜字為百度的資料:
卡繆爾在與羅丹的分分合合中飽嘗這個男人的欺騙與利用,然而她又是如此的無法自拔。只有不停的創作,創作,用工作填補心靈的創傷。
卡繆爾在一八九五年的青銅雕像《華爾茲》里清楚地表達了自己關于愛情的信念:肉體、靈魂與精神的和諧統一。一對深情相擁翩翩起舞的男女。卡繆爾將這座雕像當作禮物送給了德彪西。德彪西將雕像擺放在房間的壁爐臺上,不許任何人移動,直至他去世。
而羅丹在創作《巴爾扎克》的靈感竟然是直接照搬卡繆爾關于童年時巨大的白石的啟示。這也是他們愛情的終結。
一九零五年的冬天,卡繆爾在朋友的資助下舉辦了作品展。在開展覽的當天晚上,她雇人把自己全部的展覽作品全部砸碎。她的心碎了,她的靈魂死了。
一九一三年當卡繆爾控訴羅丹占有她的作品及靈感并排擠污蔑她時,那些維護社會正義的人們炮制各種證據讓卡繆爾永遠地在巴黎的社會上消失了。
在法國文化史上,羅丹是一位自然主義的雕刻大師。他的作品“巴爾扎克”、“雨果頭像”、“地獄之門”、“吻”、“老娼婦”等成為傳世的經典。然而,在電影之中,這些經典的背后卻流傳著另一些故事:“地獄之門”的群雕因為過于龐大,終于未能完工,卡蜜爾的離去成了其半途而廢的最致命原因。“巴爾扎克”變成羅丹在巴黎廣場上被嘲笑的對象,而“吻”如果沒有卡蜜爾的幫助也無法激發出強烈的生命力。
“老娼婦”原來是卡蜜爾和羅丹決裂后創作的作品,羅丹幾乎有剽竊和盜用別人成果的嫌疑。孤單的卡蜜爾酗酒、不分晝夜地雕刻,以一個女藝術家的眼光注視孩子、老婦人這些與男性視角中的裸女不同的人群。在她的作品里,女性流露出自然真實的美,不再擺出把目光投向觀看者的諂媚姿態,從中看到了自然主義的流露和女性的尊嚴。
卡繆爾曾經雕刻了一個羅丹像,人們驚嘆她的才華簡直是一個女巫!
我曾感慨,為什么卡繆爾不帶著自己的才華離開巴黎呢?去任何其他的地方,任何其他的國家?原來卡繆爾也不是沒想過,她的弟弟保羅.克勞岱爾是法國名作家,也曾長時間作為駐華領事,卡繆爾曾設想隨著他來中國。不知為什么沒有來成?來了,又會怎么樣?那時候的中國對于一個如此天才的女人會是什么態度?
再如果,卡繆爾與羅丹的愛進入了婚姻,會怎樣?婚姻會帶給他們平靜嗎?如果卡繆爾能平靜,那么她的才華一定能得到充分的表達,羅丹會更嫉妒還是更支持?
我還在想著的是,今天的我們,還有沒有可能看到卡繆爾的任何哪怕一件作品?那件羅丹像呢?而《華爾茲》呢?是否因為德彪西的珍惜,而幸免于難?現在在哪兒呢?是的,卡繆爾在1905年砸碎了自己的全部展覽作品,那時候,《華爾茲》應該在德彪西的壁爐臺上,德彪西是1918年56歲時去世的,按照上面的說法“不許任何人移動,直到他去世”,那么他是保護了《華爾茲》的,不過,在1890年到1905年那段時期,德彪西的男女關系也是非常復雜的,并不能提供卡繆爾需要的真摯愛情,再說卡繆爾似乎并不欣賞他。
說到這里,我不知道該說什么了,女人,應該怎樣認識所謂愛情呢?還是就做一個柴米油鹽的婦女好了,千萬別追求什么偉大的愛情,別讓美好的虛幻模糊了眼睛,像羅斯那樣的過日子又怎樣呢?
愛如卡繆爾,在瘋人院渡過30年,只吃生雞蛋和剝了皮的土豆,有意思么?
愛如羅丹,在卡繆爾進入瘋人院的那一年,也莫名其妙中了風。對付一個愛自己的女子,趕盡殺絕,有意思么?
這兩件是卡繆爾的作品,至少現在還是,并沒有在人們的意識里,變成羅丹的。
左邊是《華爾茲》。
右邊是《成熟歲月》,對這件作品的人們猜測紛紛,就連羅丹也猜疑這件雕塑影射他丑化他,于是聯合官方搶走了雕像。
既然,連遙遠的中國都翻譯成了《羅丹的情人》,卡繆爾還真是無處藏身,除非逃到另一個星球。或者應該這么想,如果當初她離開了巴黎,重新生活,重新奮斗,Camille.Claudel還是Camille.Claudel,而不是羅丹的情人。誰知道呢?
從《吻》和《華爾茲》、《成熟歲月》,可以看到明顯的差別是,前者從容,后者痛苦。 在不平衡的愛情關系里,總有一個人付出的更多,而另一個,成了享受者。
也不可否認,羅丹是愛卡繆爾的,羅丹在羅斯去世前第18天才跟羅斯結婚,同一年,羅丹去世,葬在妻子身邊,去世前留下遺言,要求羅丹博物館里必須有一片位置存放卡繆爾的作品。羅丹情人眾多,只有卡繆爾是他最愛的,是他的“女神”,只可惜,他給最愛的人最大的傷害,這樣的愛有什么價值?
對于卡繆爾的瘋狂,也許人們也有微詞,可那是天才的精神世界,無法要求天才像我們這些俗人一樣的理智。
我還記得羅丹(Rordin)的簽名,十七歲時努力模仿過,那個簽名很漂亮。
欲上傳德彪西《牧神午后》,不知為何竟不能。牧神午后,德彪西作于1894年,卡繆爾一定是聽過的。
對比卡繆兒的雕塑,再看看羅丹的,是不是非常相似?
《地獄之門》
《巴爾扎克》